最近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忙儿子的XSC,下周开始填报志愿,终于这场马拉松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了。其实,在真正开始准备之后才发现我早就被其他家长远远甩在后面了,人家都快跑到终点了,我却刚刚从起跑线开跑,而且一开始还跑错路线了。现在马上就要到填志愿的时候了,反而轻松下来了,该做的做完了,能做的已经不多了,接下来就听天命,等结果吧!
为了记录一下这段时间的劳心劳力,也为了和儿子交流一下心得体会,把我和他爸的想法说给他听,也让他自己说说对去哪上初中的看法,今天就来回顾一下这段时间我是怎么度过的。
一、两眼一抹黑,朋友指迷津
虽说XSC是孩子人生的重大选择,可是最难熬的却是家长。一向佛系的我,到了这个关键节点也开始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6年前换房的时候抱着让全家人住大房子、孩子自己想学在哪里都能学的想法,选择了非学区房,可是真要到了该决定孩子去向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小小后悔。如果当初咬牙在大望京买了房,现在也就不用这么纠结了。
说实话,一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要怎么为XSC做准备,赶紧联系了去年经历了小升初的朋友,她说先别想那么多,赶紧给娃准备简历,原来除了找工作需要简历,孩子上初中竟然也必须准备简历!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操作完全不一样了。
朋友把他儿子的简历发给我,我要做的就是参照他们的样子先把简历框架搭建起来。简历里要放哪些内容也大体有数了,将儿子小学阶段的奖状证书汇总,评价手册上的重要信息拍照,再挑了一些儿子平时比较不错、能展现他个性爱好的照片,还以孩子的口吻写了自荐信,班主任在手册上对孩子的评价也都截图存档了。将上述材料组合起来,一个基本合格、60分的简历也就完成了。
二、泡群看帖摸思路,逐渐看清方向
完成简历只是万里长征一小步,朋友跟我说完要做简历后,还把我拉进了一个咨询群,从那以后,每天都有各种信息轰炸,然后我又进了越来越多的微信群,有用的很少,没用的很多,但又不舍得退群,生怕万一错过什么有用的信息。
回想起来,自己那时候是很焦虑的,在群里看到别的家长说自家娃得了各种奖,考过许多证书,有什么什么特长,尤其是来自海淀的牛娃更是一堆一堆的。再对比看儿子的信息,虽然校内成绩很好,但是语数英三科都没有什么校外考级或比赛的证书,要怎么投简历才能投出去好学校的机会呢?
于是,我开始听讲座,有时间的情况下场场不落,从听着糊涂到似懂非懂再到完全理解,XSC的门道也渐渐弄明白了。对牛娃来说,XSC投简历或许只是给他们锦上添花的最后那朵玫瑰,对普娃来说,则是有可能实现完美逆袭的机会,对心思没在学习上的孩子来说,它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很清楚儿子就是个普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各方面性价比都不错、离家又不远的中学。我开始思考儿子的优势,哪些亮点要突出,哪些弱项要规避,以查看简历的老师的逻辑去思考许多问题。
当然,我认为短板也能成为优势,那就是我们真的没有参加任何培训机构的考试,完全凭自己的实力考出了校内统测的高分,这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让通过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依据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学生是否更能证明自己呢?受方小助老师在答疑中的回答,让我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儿子坚持阅读和学习英语的经历,也能放到简历里的,这些能向老师证明孩子学习上的坚持和韧性。
这里还想多说说对学校的看法。学校有一二三梯队,孩子也有好生差生,就像田忌赛马一样,让中等马的儿子投简历给上等马的学校,成功概率很小;当然我们又不甘心让他去头下等学校,这么一分析,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很清晰了,需要帮儿子找到一个能让他跳脱出来成为尖子生的非头部学校,所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初中阶段我们要做鸡头,到了高中也许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三、从焦虑到淡定,尽人事听天命
同样的信息在各个群里虽然都会提到,但是大家的切入点和宣传的方式、甚至文字表达的风格都会略有不同,需要根据自家娃的情况去判断和甄别。对于学校的好坏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不能一刀切,否则要么就是观点片面,要么就是被认为太绝对化了。说到底,社会上那么多的升学规划的专家,他们给的建议也都是基于大多数孩子的情况来得出的一般性的结果,具体到我们每个家庭而言,孩子的学习成绩才是所有评判的基础。
说一千道一万,看再多别人家的案例,也只能当做参考,因为孩子和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家情况上来。对口直升的初中实在不咋样,所以但凡能有机会去更好一点的学校对我们来说就是成功了。
冲着这个目的,我在多次讲座直播后终于发现了一家这样的学校,它就是17中,是朝阳区以前老牌的市级师范学校,但是由于没有DZ资格,所以生源上略差一些,师资很强但是成绩却始终不是很理想,而且今年想通过贯通项目班的方式,模仿北京中学的做法,希望能培养出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正是这个贯通班引起了我们对17中的兴趣,把它作为了我们的目标校的首选项。
5月21日,我们全家去了陶家湾校区的开放日,参观了校园,听学生自己对学校的介绍,教务处主任也解答了不少问题,但心中仍有疑虑,于是,我和老公商量5月24日下班后去赛洛城校区单独找教务处主任韩老师了解情况, 把一些想问但没机会问的问题都提出来,也再看看老师的解答和表态。
综合所有信息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如何填报志愿确保被17中录取了。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激进和冒险一些,在第一组公办学校里填一所离家近、我们也想去的学校,第二组里再填17中。这两组17中都有40个名额;第二个稳妥一些,在两组里都填17中, 把握更大一些,韩老师承诺如果摇号中了就把儿子编入贯通实验班里。
一切都是未知数,摇号完全就是概率问题,激进还是保守,不到最后出结果的那一刻都无法断定,就是这样一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计算概率的不确定性让这些日子都很熬人。还要坚持几天的时间,希望这几天能收到神秘电话,也许就能破解我们的难题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