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璟何许人?就是那个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句的李煜他爸,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他的儿子李煜就是南唐后主,父子俩都做帝王。
我们从李璟的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说起。词句出自他的词《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这首词写出了李璟的愁和恨。具体什么愁什么恨,不得而知。因为即便一介武夫一旦戴上王冠,登上宝座,大概都要斯文一把吧。李璟也不例外。看他词中用语即可略知一二。上片的“香销”“叶残”“憔悴”“不堪”等词语已借自然景色将愁苦渲染得十分到位。下片的“细雨”“梦回”“鸡塞”“玉笙寒”“泪珠”“恨”“倚栏杆”辅以人的行为讲将情感定位在“恨”上了。至于缘何而“愁”“恨”,没有明说,比较含蓄。这就需要读者仔细揣摩,至少不能是功业未就或者思亲念远吧。还需要注意“细雨梦回鸡塞远”一句,作者梦回边塞,可思可望不可达,故而心生悲凉。
也就是说,李璟的情感也可以定位在壮志难酬上,即便贵未为一国之君,也有许多自己无法达成的愿望。但学生在读诗时不够认真,把感情理解成李璟思念家长乡思念征夫,或者建功立业,或者报国无门等。更有人把李璟视作一闺中少妇,不知道李璟、李煜父子俩都做过帝王。不注重积淀,随时都可能出丑露怯。再说需要逐字逐句体验需语言的表现力,需要认真读文本啊。

李璟的词里,借雨抒情,有好事者拿易安的同词牌的一首词来做比较。即: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易安词的下片所写似乎与上片截然不同,上片写自己年迈体弱得病卧床,卧看残月,喝着中药。下片写自己病愈读读书,听听音乐,赏赏花。但结合起来看,又浑然一体。同学纠结的是又是病起,又是两鬓华的,哪能乐观闲适呢?关键看文本!上片写自己因病而体恹恹,确实不假,但下片一句“门票前风景雨来佳”,一场秋雨袭来,就把所有因病而生的愁绪打得七零八落,看着门前那默默开放的桂花,心里自然一片静谧、坦然!这时说词人乐观也未为不可。
有人就很不以为然,李清照怎么可以闲适乐观呢?但谁规定李清照只能以个人命运写家囯情怀?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需要关注大诗人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山水田园诗人的边塞诗、边塞诗人的田园诗,豪放词人的婉约词、婉约词人的豪放词等。比如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读诗,最需要做的是依据文本,揣摩语言。当然,相关知识的积淀也不能忽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