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咏哥走了。朋友圈里很多人难过、悲伤。我也是,上班时间看到消息,泪流满面,无语凝噎。
因为脸型,因为长下巴,我被人说过长得像他。年轻时,我留过他那样的半长发,多少是在模仿他。现在他走了,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少了镜像,有种兔死狐悲的悲伤。
看过很多期他主持的节目,记得很多他带来的欢笑场景,他是欢乐的符号之一。如果说,我们很多人是看着他的节目长大的,也不过分吧。
很长一段时间,他是央视当家小生,后来急流勇退,去大学教书。
再后来在地方卫视看到他主持的身影,不再是舞台灯光的焦点。有一点点落寞。原因不是来自于他本人,而是因为时代总是一浪推一浪。世界,总是属于年轻一代、更年轻一代的。
在节目里,他总是嘴角上扬;而这次,对抗病魔17个月,即使后来面对移民的质疑,却没有流露一点抱怨。最后的这段岁月,癌症折磨下,一定痛苦。但是他只留下了笑容。病魔可以带走他的肉身,带不走他留在我们心里的微笑。
二.
朋友圈里弥漫着忧伤,和对生死的感悟,比如:钱的用途有限、少吃外卖、多锻炼身体、珍惜身边人、不如买买买……
每次有我们喜爱的明星意外去世,都会激发这样的感慨。过不了几天,悲伤散去,生活依旧。
很普遍。有明星回忆,参加张雨生的追悼会时,一群好友们都说要珍惜,要多聚聚。散了后,聚不起来。只到下次,参加另外一个共同好友的追悼会。
名人和普通人,都如此。毕竟,还是要活着。在生活的裹挟下,我们都要身不由己地汹涌向前。
希望多吃素、少吃油腻少吃荤,可是,要招待重要客户,或者在公司聚餐时不想显得格格不入……于是,还是得吃那些过度加工的硬菜,还是得喝那些穿肠之后一定会留下痕迹的红白黄啤。
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是没有钱,几乎所有问题都解决不了。可以少买包、不换车,可是孩子的辅导班呢、家人买房时要多少借些的钱呢、老人生病后保险外的救命钱呢……?
能超然活着,当然好;不能,就先确保活着。
三.
是不是得出结论,少拼些?
如果真的太拼了,那当然要少拼。可是,绝大部分人拼的程度,距离“过劳死”还远着呢。已经不怎么拼了,还要再少拼一些?又有多少人的累,只是重复着单调的烦恼,放弃思考,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着战略上的懒惰。是要借着生死的话题,趁机提前过上退休般的生活?
再退一步,在生命的大背景下,在哲学的层面,我们该碌碌无为地活到90岁,还是该轰轰烈烈地活到60岁?
生命可贵,爱情价更高吗?如果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都不要了?又或者,谁能告诉我这只小小小小鸟,生命和尊严,哪个更重要?
四.
当然,睿智的你可能已经发现,“该碌碌无为地活90岁,还是该轰轰烈烈地活到60岁”,其实是伪命题。
因为有第三种选择:我们可以轰轰烈烈地活到90岁。
带走咏哥的,是癌症。癌症的起因有三:基因、不良生活习惯、积压着的负面情绪。基因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调整好情绪。如果做不到根本性改变,就一点一滴改善,就很好。
举例来说,陪重要客人和单位领导,酒可以喝,量可以控制。表达尊敬,表达合群,不刻意举世皆醉我独醒。适可而止以外,把工作做好,把产品和服务做好,让自己的价值不可替代,就不用一定要靠酒量、靠过度应酬表达忠诚。
也许客户和领导,内心里也在想着健康地活到很久。心意表达到,双方尽欢。
很多事,看似无解,其实答案就在不远处,只要我们保持寻找的答案的初心和持续行动。
憋屈的时候,觉得死可以解答很多活着时遇到的难题;事实上,活着,才是死的答案。再大的困境,熬过去三年,可能都无需再解,都自然而然地风轻云淡。
不下命运的赌桌,就总有翻盘的机会。需要有赌徒的敬业精神,密切关注每一次机会。
五.
人生大事,生老病死,看起来都不受控。其实也不全在天意。
生。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家庭、背景。可能穷,可能父母不和,又怎么样?能看到这段文字,说明健康长大,有智能手机,享受着现代科技……这一切,都是父母给的。
在充分感知这个美妙的世界方面,已经秒杀其他一切植物、动物,不是么?
老。时间是单向的,已经或者总会中年、老年。无法阻止的,是肉体的老去;谁能强迫我们的心灵,必须日渐沉重?如果你我坚持少年的心态,谁可以扭转、改变?养家糊口还房贷,苦口婆心教孩子,心态不老就不行,就不像一家之主?
设想一下,在你表现得像父母,和像朋友之间,孩子愿意选哪个?和孩子再开开心心地成长一次,哪怕住小房子或者租房子,孩子长大后记仇?
病。谁能一生不患病?可是,我们可以降低生病的概率。别嫌弃老人给我们转发养生信息,那是因为我们知道的比他们少(至少是让他们觉得我们知道的比他们的少),于是他们忍不住给我们普及。
每天花15分钟,学习学习营养、病理知识,一年后就是我们给他们转发信息。他们一个劲地点头,照做,然后自豪地转发给别人家老头老太太。
最广泛的流行病,是情绪的病。比如焦虑,比如对当前工作不满意,又放不下。
要不,就别焦虑,学郑秀文、杨千嬅演的那些角色,没心没肺地单纯着。要不,就正视焦虑,充分成长,想办法解决问题,遇山开山,遇河搭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边焦虑,一边不改,啥意思?
死。预约不了时间、地点、方式。提前预约了时间,则是一种懦弱。但是,“活”是和“死”相互依存的,选择了怎么活,就算是对“死”有了决定权。
爱我们的人总要一个一个离我们而去,后来,我们总要离开爱我们的人而去。可能稍微延缓一点,总归势不可挡。
对死亡最好的反击方式就是,活得开心,活得精彩。不止一个人,而且是带动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一起,活得开心,活得精彩。没事,嚣张就嚣张。带孩子去欧洲深度游了,不用刻意瞒着不发朋友圈。
痛快地活。痛快去爱,痛快去恨,痛快去悲伤,痛快去感动。
对于死亡,这篇旧文(【送别查斯特】吼一场,哭一场,收起悲伤,倔强成长),表达了我此前的死亡观。死亡观就是人生观,随着年岁增长,我的人生观好像更积极、更激进了。
作为职业规划辅导师,在给咨询者提建议的时候,我总是会忍不住跨出职业的线,在人生的宏观大棋盘里,帮助咨询者更真切地了解自己,找到新方向。
就像生和死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工作和生活,婚姻和子女教育,也从来都是融合在一起,没法割裂的。这几年大家都说要认知升级,最深层的逻辑,就是人生观的升级。
海边打鱼的老头,应该直接上午打鱼下午晒太阳,还是全天打鱼、赚钱后雇人打鱼、开分公司赚越来越多的钱、成为超级富翁以后再在下午晒太阳?
都可以。人生可以直接幸福;也可以在拼搏一场以后,再幸福。没有好不好的人生观,只有你接受不接受的人生观。接受了的就是合适的,合适的就是好的。
六.
哈文一句的“永失我爱”,让人心伤。活着的时候,他们那么恩爱。
咏哥在天堂,一定不希望哈文一直沉浸在悲伤。所有在天堂的人,一定都不希望爱他们的我们一直沉浸在悲伤。爱我们的亲人、朋友,不管TA在哪里,一定希望我们继续热爱这个世界。
业余读了10来本心理学著作,听了30多本心理学书籍解读,尝试着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去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我有一些认知,整理成下列清单。贴在这里,是重复给我的内心听,也是给我爱的你的一些发自肺腑的建议——
爱这个热气腾腾的世界,爱的清单
知道哪些是不良生活习惯,尝试着避免。
如果可能,跑起来,不管速度快慢。
睡着就睡着,清空白天的烦恼。睡前暗示自己。
只要在路上,就足够小心。不管开车还是步行。
多微笑,包括一个人时,虽然看起来有点傻。
偶尔做错了什么,别自责,采取措施补救,别再犯。
深呼吸,对身体对情绪都好。无需器材,随时可练。
拉伸,可以缓解甚至预防大部分办公室职业病。
别委屈自己,放开买。别懒着自己,用力赚。
把工作干到漂亮。比别人期望的还高一点点。
对孩子,哪怕溺爱,也不苛责。
别想着改造TA,放下就放下。孩子不是虚度余生的借口。
找到自己的情绪宣泄秘方。不轻易用,但是一旦使用,必须有用。
如果没有一个真心朋友,自己就是。永远不嫌弃自己。
咏哥,愿你在天堂每周幸福六加一,愿你在天堂嘴角永远上扬,愿你在天堂主持新一档开心节目,众神都喜笑颜开。
我们,在凡尘中砥砺前行、奋勇成长,在失去亲人的同时迎接新生命,在勇敢去爱的同时接受着意外和关怀,继续建设这热气腾腾的人间。
虽然不在一个世界,但是,我们都要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