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青铜器在千家万户无孔不入,小至做饭用的鬲,大至祭祀用的鼎,青铜器真正融入到了人们中的生活中。
纷繁的纹样
从一开始古人对动物与自然的恐惧,便将自己想象成一种猛兽,并将这种愿望雕于青铜之上。各种纹样的涌现体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宗教崇拜。从远古氏族即有图腾崇拜,龙纹,凤纹,夔龙纹,蝉纹皆是以一些自然动物作为图腾形象衍生的纹样,商朝的鬼神崇拜,于是衍生了饕餮纹这一类纹样。演变到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的审美提高,这些狰狞的兽形纹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青铜器也从一开始的祭祀用具慢慢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具有实用功能的家用器具。
巧夺天工的技艺
是怎样的一双手,制作出三星堆青铜神树那样美丽的青铜器;又是怎样的智慧,设计出云纹铜油灯那样充满科技感的器具;是什么样的心性,抓到马踏飞燕的物理重心。在我眼中,青铜器看起来就是一群笨重又暗沉的老家伙,直到看见三星堆青铜神树,那摇摇欲坠的树干栩栩如生,那种树体现出的生命力令人震撼,原来青铜器还可以这样妩媚动人。能制作出如此厚重的青铜器的巧匠们,内心必定更为厚重吧。
古老的铭文
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每件青铜器的某个角落都会雕刻着铭文,就像何尊的内里雕刻着周王的训诫勉励的事件,大克鼎也记录着那个叫克的贵族接受恩王赏赐的事件,铭文好似日志,只不过大多数记录的是极其有意义的大事,比如皇帝训诫,接受恩赏。目前所识不多,不知道当时平凡人使用的器具是否也有这些铭文,不过兴许他们不像诸侯贵族们那样拥有足够的钱财去雕刻。古老的铭文记下千年前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那些文字经过时间的洗礼却始终没有磨灭,将它们主人的名字传播到了千年之后。
如果说,青铜器是能工巧匠们的智慧结晶,那么玉无疑是自然给予大地的一份恩赐。在宇宙中经历了如何多复杂的演化,大地上才出现了玉这等晶莹剔透的宝物。
物以稀为贵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而玉石作为稀缺的物质,再加上加工的难度,自然就变得极为宝贵,而宝贵的物品一般只有尊贵的阶级才能拥有,于是玉也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像和氏璧,传国玉玺这类珍贵的物件均为玉所制。而在很多时期,人们将玉写作“王”,这更体现了玉在当时的崇高地位与王者风范。
君子如玉
古人以玉比君子,因玉细腻、温润、含蓄幽雅,君子端庄,正直,两袖清风,一片冰心在玉壶,古人认为玉有五德,分别为仁、义、智、勇、洁。玉也寄托着人们对高尚品德修养的追求。
人养玉,玉养人
古人迷信,认为玉能通灵,能辟妖邪。更有意思的是,古人还有养玉的癖好。将玉长时间戴在身边,已达到开通灵性,光泽的目的,不知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除人养玉之外,还有玉养人的传言。比如有传闻有的玉身具奇特的物理特性,嘴含玉,用玉做的器具盛酒,诸如此类玉石养生的法子,也不知其中有何妙义。
总感觉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看起来更接近石头,后时代的玉则更加好看,对玉了解真的不多,关于养玉在课堂上还是第一次听说,感觉挺有意思。古人的想象力真是今人无法匹及。但玉真是好看的,特别是翡翠,看上去像是一滴永远凝固的液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