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堂:新零售增长逻辑之学习luckin的营销逻辑
12月12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22亿美元。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等参与了本次融资。完成融资后,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进入公司董事会。2018年7月11日,瑞幸咖啡宣布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0亿美元。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发展历程,不到一年的时间,截止11月底,全国已经开了1700家门店,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规模。
说来也巧了,上一周我刚公布了课程表,12号这一天晚上在社群分享luckin coffee的营销逻辑,上午它就公布了融资的消息。
先回顾下上节课,新零售增长逻辑1.0,最后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新零售的公式,这个公式一定要记住,因为接下来的课程都是围绕这个来解析的。新零售增长=渠道下沉+线上流量入口+新品牌实体店(非必须)。
luckin的渠道下沉市场定位
生于情怀死于情怀的咖啡市场
既然要探讨luckin,先来看下整个咖啡市场的现状,国内一二三线城市主流的咖啡店有星巴克、漫咖啡、caosta等大型连锁,没有一家是中国品牌。四五线城市和乡镇基本是个人咖啡厅的时代,这个市场特别乱。
以前的咖啡市场定位的是高消费群体,小资情调的生活人群,逐渐的向商务人群转变。普遍性的价格比较高,主要是服务性的附加值收费。
营销的形式很传统,实体店覆盖商圈,店面开在繁华的街道,人流量大的商务区。这几年国人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喝咖啡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年轻一代的人也喜欢在这些地方聚会休闲,这个市场逐渐的不再小众。
但是咖啡市场的发展远远没有满足这群人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咖啡市场的渠道下沉,渠道下沉必有规则,也必有利润。
一杯咖啡到底有多少利润,这里有一张国外投资银行对星巴克成本分析的图。
如图所示,一大杯的咖啡利润大概占了17%,材料成本和运输成本加起来不到15%,成本里最大的一块是租金成本和商店运营成本,其实就是运营成本,将近70%。这基本可以代表整个咖啡市场的成本,个人咖啡店的运营成本会更高一些。
记住这块,我们就知道了咖啡市场该从哪里下功夫了。
从目标对象看份额不是和星巴克抢用户的
luckin的目标群体是谁?从媒体上我们看到的是几乎都是对标星巴克,定位在商务人群,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定位商务人群仅仅只是它的切入点,可以说是前5个月的定位。
它的群体更为广泛,也就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手机控一族,包括商务群体、学生、小资情调人群,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在任何消费场景中,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定位已经不再按照城市等级来划分了,是按照场景来划分的。
luckin把切入点放在了商务人群,商务人群在哪里消费?他们连吃饭都没时间,点外卖为主,何况喝个咖啡,基本也是外卖,而商务人群喝咖啡的习惯是最早养成的,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工作压力巨大,经常加班,咖啡成了必需品。
主打商务人群的咖啡模式不是由luckin主创的,自助咖啡机模式早已论证了这个市场的潜力,它们提前布局了这个市场,一部分已经开始盈利,这个起码比luckin布局早了三年。
但我们应该看到咖啡是一种休闲食品,是有温度的东西,这种温度指的是生活的温度。简单的理解,你是愿意看到一个人再给你做咖啡,还是愿意看到一个机器再给你做咖啡,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说今年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自助咖啡机的危机,这个迹象现在还不明显,但在2019年会集中爆发。
规模经济效益
当互联网用户达到一定量级,习惯喝咖啡的人群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普及,大家也习惯了社交平台购物,商机也就随之而来。
新零售玩的是渠道下沉,同时配对的就是大规模定制,只有大规模定制才能进一步降低商品成本,降低运营成本,也就是说如果运营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很难达到迅速爆发。
luckin最贵的咖啡27元一杯,不分大小杯,相比星巴克便宜了很多,相比自助咖啡机又贵了很多。要用星巴克的服务拿下自助咖啡机的用户,这就是它们要做的事。
当然规模经济都缺不了资本的支持,大批量采购,提高议价能力,多场景迅速开店,提高资金周转率,互联网上裂变,实体店随处可见。
luckin成本效率原则
在开篇我们分析星巴克一杯咖啡成本的时候就已经说了,咖啡的运营成本占据了整个成本的70%左右,要想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情况下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就必须在运营成本上下功夫。
物流成本
luckin
设定事无限场景,完全符合我们第一节大课里讲的,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体验,这就涉及到配送问题,小规模,多网点,限定配送范围,这都是为节省物流成本做准备。
现在基于同城配送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大快递公司也都开启了同城配送的业务,新兴的配送平台也有,比如达达快递,同城3-6元,这个价格相对而言事比较便宜的了。
luckin和顺丰合作,30分钟保证送达,也有了品牌效应,但还是增加了成本,这也是为什么luckin在前段时间开启了两杯起配送,同时必须达到55元的消费才能免费配送,但luckin最贵的咖啡两杯加起来才54元,所以需要外加6元的配送费。
这些动作都是为了进一步节省物流成本,也是用规模经济的方式在降低成本。
租金成本
新零售增长=渠道下沉+互联网模式+实体店,涉及到实体店就实际到了租金,租金占据了咖啡的26%的成本,降低这块成本就能产生一部分利润。
luckin起点主打商务人群,大规模的在商务楼下开十几平米的外卖店就是在降低租金成本,仓储和制作间一体化,外卖是主要的销售途径,不需要多大的空间,做成自提点足矣。
这种形式既节省了租金,同时又把实体厨房展示给大家看,比自助机器销售更有人文关怀,也更安全,反正商务人群也没时间在咖啡厅里消费。
人员成本
luckin唯一的付款途径在线上,也就是app,这是最开始的形态。现在已经增加了小程序,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很多做新零售的认为设置一个唯一的付款途径app,以后用户就是自己的了,于是就设置了这样一种。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个掌鱼生鲜在我住的附近开店了,我去选了一些商品,去付款的时候,被告知需要下载app才能付款,于是开始下载,他们提供的Wi-Fi非常差,特别慢,而且这个市场还在负一层,4g信号也特别差,于是放了东西走人,就在我尝试下载的那几分钟里,有三个顾客和我一样放了东西走人。
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luckin一开始也是这个思路,唯一的付款路径app,后来发现不对,就增加了小程序,让用户便捷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逻辑。
线上付费的同时,就减少了一个收银员,大规模外卖店减少了服务员,所有人都是咖啡师,同时小店减少了装修成本,装饰成本,硬件设备如桌椅等成本。
系统化营销策略
有这样的模式,有降低了大量的运营成本,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裂变式营销了。利润空间足够,迅速扑向市场有了费用。
流量思维
一切活动过都是为了拉新的,无论是针对老会员还是新会员,线上如此,线下也是如此。社交的裂变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存量,也就是第一批用户。
这个存量的要求就是必须是活跃用户,有一定消费能力,有一定消费频次,而且乐于分享。这点我们需要深刻的认识到,你没有一定的存量,想社交裂变很难,招什么样的人才来也是白搭。
像小米一样,经营好自己的第一批用户,不惜一切代价拿下第一批忠实的用户。luckin就深刻的认识到了这点,喜欢喝咖啡的人和喜欢电子产品的人是有一定共性的,就是爱分享,爱显摆。同时咖啡又是食品,一旦习惯了这个口味,就会不断复购,长期消费。
免费赞助会议
要切入商务人群,获得第一批活跃用户,luckin的打法就是免费提供咖啡,找到商务人群聚集的地方,各种论坛、会议、沙龙等,免费赞助。
只有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才有时间慢慢品味咖啡,同时大家都是互联网用户,都是喜欢晒的一群人,每个人桌子上都有一杯咖啡,晒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咖啡就成了背景。
同时所有的论坛、峰会、沙龙都会有很多的媒体报道,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会有配图,这些也成了宣传的背景,除了拿下现场的用户,这些都是附加值。
算起来,一场100人的活动的营销成本不到2000元,但效果远远不止于此。这就是luckin的第一批用户来源,后期就是如何激发用户裂变了。
赠一得一得社交裂变开始
激发存量用户裂变,赠送好友一杯咖啡,自己得到一杯,这个吸引力相当的厉害,通过朋友圈的传播,赠送的咖啡卷还可以累加,分享送咖啡和分享送课程一样,不是一件很low的事,自然而然就传播开了。
赠一得一和买一送一室友本质区别的,赠一得一是用一杯的成本又获得了一个新用户,买一送一也是多了一杯的成本,但没有新用户注入,这就是流量思维和营销思维的区别。
同时加上给予老用户的买二送一,买五送五,这些活动,不断的激发复购,不断的激发老用户的复购率。
更厉害的是营销裂变的创意,裂变一定是赢在创意中的,不是玩技术的时刻。就像大家看黑客增长一样,大部分人都了解偏了,认为黑客增长就是靠技术手段去实现。
luckin几乎天天都有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是基于社交裂变做的,比如随机抽取优惠卷,有人九折,有人三折,有人六折,同时可以看到自己朋友圈的好友都抽到了几折。 还有抽免费卷,大转盘等等玩法。
我们看到了luckin的整个套路,从渠道下沉,成本效率原则,再到系统化营销,完全契合了新零售增长公式=渠道下沉+线上流量入口+新品牌实体店模式,它们在不断的做扩大消费人群的事,运用互联网模式优化成本,用社交裂变的方式获得流量。
本文为“九点学社”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