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别人,我自己是处于巨大的焦虑中。不怨天尤人,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不断叠加的历史催生出复杂的情绪是无可厚非的。人的经历还不是主要原因,每个人自己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焦虑的主要来源还是我自己。
我很讨厌我自己。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再正常不过了,且谁不希望自己优秀呢。我性格不好,成绩不好。这是忧虑的来源。自己身上的毛病大概自己也清楚,但即使到这种程度了,我都没有去改变的行动,或者是有了行动而坚持不久。在这种困难的坚持过程我切身理解了诸如欲望,兽性等概念。王石说他在剑桥时自行车座包被人卸了,自行车在剑桥这种大学校又是很需要的,不得不骑,但只有一个棍,骑起来很难受,特别想找一个车棚把别人的座包也卸下来装在自己车上。但是车棚总有人,也是亮堂的地方。他说假如有一个车棚又黑又没有人,他肯定会去卸一个座包。自己就是在偷东西,在犯罪啊。就像他说的,善恶可能真的就是一念之差。
我很懒,只对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激情,却又想展现出一种勤奋状态,特别是在学习上;怕生,和熟悉的人疯疯癫癫蹉跎时光,却又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独处,总是和手机作伴,浏览碎片信息;作息不规律精神状态很不好,身体也不健康……但是有时候停自行车看见别人自行车倒了会去扶一把(车主在怕起误会就不会扶),有时候也确实会勤奋一下下,没事的时候看书写文章,或者吃完晚饭出去溜达一圈……包括我常感叹选科选错了应该选文。我真的感觉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因为选择后的努力,那种坚持的意义都在之前的选择上了。
像我这样的,学习应该成为焦虑来源。成绩差其实还没什么,主要是那种以前成绩不差甚至有点好造成的落差,它改变了很多,包括与身边人的关系,环境,心态等。再就是自己不满意,在成绩这方面取悦自己其实不算难,一点小成绩我就会飘飘然,只是那个标准一直都在头顶,达不到就是达不到,心里就会一直不舒坦。时间会给很多人压迫,对一个学习者也是一样,因为我自己的标准始终在,行动又没有加以实施,所以心中总是不安,做什么事都是不安。比如最近看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看几面就开始思考,看散文有用吗,看了这么多就能把散文题答好吗,我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诸如此类的反问会出现在各种事物上,除非我陷入了那种flow(心流)状态,忘却了焦虑。
其实反观一下,发现这不过是自我挣扎。我饿了,我知道应该吃饭,却仍告诉大家我为什么饿,饿的状态怎么样……大家告诉我,去吃饭,我便回答:可是我不想吃唉。
所以我想我无权抱怨焦虑,都是自己造的还有什么好说。他们说像我这样阅历不深的人写文章肚子里没什么货,往往是从自己写起,所以大多数都是自我反思,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之类。我一开始还不承认,今天算是得到了很好地印证。
二月十六日凌晨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