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作者: 田小墨 | 来源:发表于2020-02-09 23:26 被阅读0次

元霄节,以一锅煮破的汤圆一锅带过,幸好家里一大一小并不嫌弃,话说这特殊时期,有得汤圆吃也算不错了。

汤圆,在我的家乡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元宵。小时候没有现在方便的流通渠道,和便利的食物储存设备,所以我们元宵节照样以饺子作为节日食物,而元宵确是稀罕物。

元霄需要摇,而不是包

记得第一次看到真的元宵,是在发小家。发小的哥哥当兵复员后在北京工作,过年回家带了北京的特产,其中就有元宵。那时候没有冰箱,从年前到正月十五,白白胖胖的生元宵到最后都失却了本来面目,像是被水打湿了的棉花,耷头耷脑,了无生气,最后发小干脆带领我们几个把里面的糖馅儿挖出来吃掉了事!

儿时元宵节比美食更诱人的东西,是烟花和灯。

一般在过年前的年货采购中,父亲们买二踢脚、小鞭时已顺便买好了元宵节要放的烟花。给小孩子们亲自体验的通常是那种笛子长度有七八声响的手持烟花,点着后,夜空里“哧”地一声蹿出去一枚花弹,紧张等待几秒钟后,花弹于半空中“嘭”地一声爆开,归于黑寂后接着再等下一声……有时一支里也许还有不一样的颜色,那就是别样的惊喜了。

元宵节又称灯节,我们那时的灯有两种,一种是挂在大门口、屋檐下的灯,这种一般是那些大同小异的大红圆纱灯、以及后来才有的闪烁的成串彩灯。这些灯正月十三被挂起来,正月二十几再取下来,之后被妥善保管等待来年再次的发光机会。在我家,上灯、落灯的工作一般会落到我父亲头上,而一米八几的他当然也很乐意完成这个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而另一种则是小孩子们跑灯需要的,由各家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们现做。这种灯取材也很简单,用高粱、黍米的秸秆或者坚韧的荆条做成各种形状的骨架,糊上彩色的薄纸,会剪纸的还会在外面贴上剪好的精美图案。

灯做好,十五至十七晚上,小孩子们冒着严寒提着点上蜡烛的灯笼聚集到一处,互相比较欣赏之后,由大人带领着跟着龙灯“跑灯”。

类似这样的气氛

“跑灯”,其实不一定要跑,大多时间是跟着闹元宵的队伍走村窜户,有点跟不上的时候才需要小跑几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大人们的说法是这样可以把病灾驱除到野外,新一年里就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跑”完所有的路线之后,回到起点的谷场,还要放一颗“卫星”——一只白纸糊的特大灯笼,我的印象是类似大型的孔明灯。至于为什么叫“卫星”,我猜一个是因为当时还处于生产队时期,前一时期喊过的口号还记忆犹新;另外可能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农人科技观正在被唤醒。

“卫星”放完,集中的烟花放完,冻傻的孩子、大人们这才意犹未尽地散去,回到各自已烧旺了火炉的家中……

在这个特殊的正月十六晚上,望着山间明亮的圆月,我突然想起了儿时过节的气氛,想起了爷爷家门口红色灯笼照着新落的白雪时的美仑美奂,于是写下这篇文字,和焦灼的人们分享这些旧时光的美好,也请大家安心,目前这段特别的时光,终究也会成为以后的我们、他们会怀念的一段旧时光!

元夕

相关文章

  • 诗歌唱诵‖《生查子.元夕》不见去年人

    夕雅唱诵:《生查子.元夕》 点击蓝色字体: 《生查子.元夕》唱诵

  • 绝美的宋词(四)

    元夕 正月十五是古时的上元节,是夕称“元宵”,亦称“元夜”或“元夕”。心里漾起...

  • 又见元夕夜

    又见元夕夜 这些年,每每遇到元夕,思绪总是绕不开那...

  • 元夕

    月又上柳梢头 灯火阑珊处 是否还有人 为你等候 一路明灯如昼 你眉尖轻蹙 藏一缕哀愁 把柴门轻叩 草庐空空 无...

  • 元夕

    皓月当空照, 五彩花灯耀。 相约城隍庙, 九曲桥上绕。 元夕 其二 皓月当空元宵夜, 张灯结彩年味浓。 携儿共游...

  • 元夕

    元宵佳节到,花灯满市绕。 相约柳树旁,月儿当空照。 愿得一心人,相伴闹元宵。 今年佳节至,月圆灯相似。 故人无处寻...

  • 元夕

    青山在,夕阳红,山形寒流枕依旧。乌衣巷,几人侯? 一株垂柳,一舞入秋;浊酒入喉,自将月华敛入袖。问君能有几多愁...

  • 元夕

    应该回到的城市 不过耗去时间和呼吸 今晚没看见灯笼 却有月亮和晦涩的谜语 每一寸距离都在证明遥不可及 即使正以很快...

  • 元夕

    是夜, 星星偷懒隐了身去, 徒留一轮明月光。 桥下行人如织, 桥上街中正是花灯暖亮。 稚子嬉戏, 提灯洒下一路欢畅...

  • 元夕

    经年此夕无心月,明月应在故乡照。 欲向夜空寻月去,三更梦回南枝处。 (元宵节同事们都回家过节了,我在别人的两次提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元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jo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