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我是从知乎的一篇文章知道的,知乎的题主写了他如何使用精力管理中的方法,去全身心地进行学习,同时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的实习生活,我在实习的时候,常常在完成日常的需求的同时,与大量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开会,有时候下班已经是深夜了,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感觉非常的疲倦,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因此也借此机会,读一下这本书,看下这本书能否给我们一些启发。
精力与时间
我们会使用很多软件去管理自己的时间,使用to do List去规划今天要做的事情,使用日历来规划今天以及未来的行程。但是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贪婪地安排自己的行程以及要做的事情,但是实践的时候,往往做完若干项就非常的疲累,之后的安排行程也就耽搁了。当然如果是工作安排,你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应对,但是这时候你的效率一定是不高的。
我们不是机器人,当我们去处理某件事情的时候,是需要消耗我们的精力和体力的,只考虑时间安排事务而不考虑我们的精力,是不科学的。
精力是有限的,并且比时间更加有限,因此我们要管理精力,而不是时间。
全情投入
精力是我们身体的宝贵资源,而我们运用精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全情投入”。
在计算机中,有一种技术是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技术可以让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是这个是由代价的,因为计算机的核心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同时处理的效果,需要频繁地切换线程上下文,这会导致一旦线程数越多,需要同步的线程越多,计算机的效率其实会变慢的。
计算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啊。人还有注意力残留效应,在切任务的时候还不能像计算机潇洒地切,所以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全情投入。
回到书上描述全情投入的一句话,深以为然:
全情投入需要身体活跃,情感联动,思维集中,并且达到超出个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它意味着你在早上的时候对工作充满期待,晚上高高兴兴地回家,能够在工作和私人生活之间画上清晰的界限。
说的很好,可是做到很难。
全情投入的观念是什么呢?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追求压力而非逃避;生活是一系列短跑冲刺而非一次马拉松;放松是有效产出时间而非浪费;我们要靠目标驱动表现而非回报;使用全情投入的力量替代积极思考的力量。
为什么管理精力
因为当我们工作的时候,需要面对40-50年的工作生涯(想起清华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在这么残忍的事实下,我们要保持最佳表现,同时又不损害健康、幸福和对生活的热情。
如何管理精力
我们的精力的来源是我们的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
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无限地消耗,要适当的进行补充。
要提高我们的精力,就要从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这四个方面入手。
(1)使用锻炼体能的方法
我们从提高体能的方法来研究,体力的首要特征是力量、耐力、灵活性和恢复能力。其中灵活性表示肌肉能够适应大幅度的运动,恢复力能够从紧张中恢复出来。而情感、思维和意志也都是具有相似特诊的,情感的灵活性表示可以在多种的情绪层面进行转换,思维的耐力指的是你能专注的程度等等。
而这些是可以向肌肉一样锻炼的。而锻炼的方法,就是向这些方面又针对性地施加压力,在压力恢复之后,其能够适应更强的刺激。
而针对性地施加刺激会使我们觉得不适,而正式这些痛苦 使得我们的肌肉成长。
在痛苦之后,需要科学的恢复休息,这样锻炼的部位才能恢复并成长。
(2)培养习惯 --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
亚里士多德说的,反映出习惯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个人的。
变革是艰难的,我们可能意识到我们需要变革,并且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一些计划去做,但是事实上有意做出的变化常常无法坚持下去。我们的意愿和自律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
如果某件事情,每当你做的时候都需要思考,那么很容易就回归到你之前的状态中。
所以,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持续性的改变呢?书中提到 “仪式习惯”,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就是当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减少精力的消耗,让他成为一种习惯,自动的去做,例如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的心理建设就像刷牙一样自然。
因此建立良好的仪式习惯是精力管理的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