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富超《红楼小讲》读书笔记005——第十讲秦可卿

王富超《红楼小讲》读书笔记005——第十讲秦可卿

作者: 指间渡石 | 来源:发表于2020-06-13 07:38 被阅读0次

1.可卿与香菱不同:香菱的正式文字,其实也是远远在后面的;而可卿却是由第五回起,出场露面,笔墨似断似续,到第十三回上就结束了她的一生。这可卿,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一名正钗,并非次要人物,可是曹雪芹却把她摆在书文的最靠前的重笔特写的地位,而且紧凑地了结了她的故事。这种结构,是不一般的,先就引起我们思索,其故安在?

2.结构并不是一个不必过多费神讨论的小节目,它是伟大作家的整体构思的艺术表现,决定着很多的写作方法的问题;不懂结构,就不能对作者的文心匠意有较好的(深刻的正确的)理解。所以它不是一件小事。

3.秦可卿为什么出现在书的最前部分?只因这关系着《红楼梦》全部书中两个最重要的主角。二人是谁?咱们上次也讲过的,就是宝玉和熙凤。按照雪芹的设计原意,只有他们两个才是全书的真正主角。

4.讲《红楼梦》的事,要想一口说尽,那是办不到的,若能那样,《红楼梦》也就简单得很了。

5.批书者早曾为我们点破:雪芹为秦氏丧殡一事,费却如许笔墨(他是惜墨如金,绝不肯浪费一字的),原来只为写凤姐一人。

6.曹雪芹对凤姐这个人物——这样的女性,又是喜欢、赞美,又是惋惜、批评。他并不是像有些作家那样,从概念模式出发,人物必定分属红脸白脸两派,非此即彼,是此则万不能彼——好的万般好,坏的坏得从头顶烂到脚心。曹雪芹从不搞这个的。在生活现实中,人具有何等的复杂性,他就写得他(她)何等的复杂。这是不是“镜子”?镜子太客观了,它自己没有思想感情。雪芹可不然。只要你细细玩味他的笔墨,则他虽不掰瓜露籽,却是“态度鲜明”。

7.人的才干,在日常琐碎中,不是一点也看不出,但毕竟难得鲜明。所以必须遇上大事,在盘根错节上,才愈显出过人出众之才的光彩夺目来。秦氏之死,东府无人能办此大事(旧社会,婚丧大礼,非同小可,一般人是顶不起这个繁难的差使的),于是就从西府借来了凤姐儿,代理重任。

8.她是理家的一把好手,办事的一个奇才,可到后来荣宁二府之败,她也正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在《红楼梦》中,“家亡人散”是相关联又相区分的两条大线路,在家亡这条线上,凤姐是持“纲”者。

9.秦可卿是很可爱怜的一位女子,东西两府,无人不对她有好感好评,她死后上上下下一齐痛哭,可为明证。这个女性又实在可怜,她出身“微贱”,是从育婴堂里抱来的一个不知爹娘的弃婴。她生得好,性格更好,聪明善良,知人识事,在两府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出众之才。只有凤姐能赏识她的真才干,而她也是凤姐这个奇才的第一个知心和知音。因此二人感情最好。可卿一死,凤姐哭得最痛,雪芹有特笔叙写,惺惺惜惺惺,正所谓只有英雄方识俊杰,一点儿不错。读《红楼梦》,要看曹雪芹这位大师的真思想,著书的真精神,须向此等处着眼,——方不为次要的东西所迷乱。

10.当可卿一死,荣府中的云板传出了深夜丧音,首先惊醒了两个人——是谁?一是凤姐,一是宝玉。这证实了我上文的话。雪芹的这种特笔,不是深可注意的吗?

11.在荣宁未败之先,预感巨变将临的只有秦可卿与王熙凤两位少妇,其馀的——特别是男人们无一远虑长筹之人,都只知安富尊荣,每日高乐不足,还要生事。秦可卿临终,警诫凤姐,有云: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怎么忘记了古训和那常听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12.在荣宁未败之先,预感巨变将临的只有秦可卿与王熙凤两位少妇,其馀的——特别是男人们无一远虑长筹之人,都只知安富尊荣,每日高乐不足,还要生事。秦可卿临终,警诫凤姐,有云:婶婶,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怎么忘记了古训和那常听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

13.大树已倒,众猢狲们——倚势寄生的,趋炎附势的,赖衣求食的,效忠服役的……一下子都纷纷散去,避之惟恐不及了。自己家里上上下下,也是如此。刁奴恶仆,勾结外敌,也来一齐趁火打劫。

14.小红早就说过: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又说:不过三五年后,就会“各自干各自的”去了。

15.在此之先,已经有迎春之嫁,晴雯之死,司棋之逐,宝钗之迁……大观园早非往年盛景,已是一派凄凉寂寞的气息了,接下去的,就是探春的远嫁,黛玉的自沉,袭人的遭遣,小红的配婚,五儿的惨局,惜春的出家,妙玉的落难。

16.落红成阵

花落水流红

流水落花春去也

水流花谢两无情

17.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富超《红楼小讲》读书笔记005——第十讲秦可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tg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