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柴火味儿的日子7

柴火味儿的日子7

作者: 银蕨之约 | 来源:发表于2023-01-08 09:23 被阅读0次

有一个共识,不管怎么样,都要供给自己家的孩子上学。

也不清楚孩子到学校学了点什么,也要孩子课余尤其是放假必须看弟弟妹妹、寻猪草、下地干农活,但他们还是坚持让孩子们去念书。

对有文化的人很尊重。我就记得老一辈的人会把医生和老师称呼为“先生”!“先生请”“请先生”,里边很有敬意。

尊重文字和书籍。红白事情、过年,都要贴对联。对于法院张贴的公告和偶尔能见的油印文件有些敬畏。谁的名字被铅印上了报纸或书籍,那是石破天惊的。

获知外界信息,主要靠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定时播出的高音喇叭和组织进行的文件学习和传达。街上也会有宣传标语。

年终在县城举行的县、公社、大队“三干会”,是县里政治生活的大事。下面参会的“干部”带着铺盖住进了放假了的学校的教室。驻地办起了大灶,有炒菜有白面馒头。吃饱了,“干部”们就排队去礼堂开会。路上行人见了就很尊重和羡慕。

最早的知识来自于热炕头煤油灯下大人们的鬼怪故事。听了怕黑,怕一个人上厕所。但总还是盼着讲。最老套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后来是看画书,就是连环画,小人书。水浒,三国,西游,岳飞岳云,东周列国,都是在画书上看的。

电影都是在电影院露天幕布上放映的。电影演完,幕布前一堆睡着的孩子。

灯光球场偶尔会有篮球赛。有比赛前,体校的杨麻子教练会拿着比赛用的背心短裤发给队员,比赛完再收回。

邮电局门口的台阶上,有戴着花镜,支着小桌的代写信人。与外地的亲友交流,不急了写信,八分钱邮票。着急了用电报,一个字几分钱。

六一,五一,十一,是孩子们热闹的时候。学校都要组织活动。小平头、刷刷辫,红领巾,白衬衣,蓝裤子,白球鞋,在带队老师银色口哨指令下,列队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终于人民,忠于党”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个个昂扬饱满。

高中生们吹口琴,吹笛子,都是从东方红学起。也有拉二胡的。他们的中山装看着有型,女生身后的辫子也长了。

忆苦思甜,斗私批修,办学习班,游行开会,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是组织的活动方式。生产大队和生产单位都有基干民兵,训练和有任务的时候是背着枪的。

没户口的黑人黑户梦想着有个户口,远乡人遐想着“宁当城里的狗,不做乡下的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社班长”艳羡着能吃供应粮的小本本,大眼瞪小眼的一大家子巴不得出个拿工资的“公家人”。

俱往矣,逝者如斯夫。都广泛用上了电力、天然气以及各种新能源了,那已经远去的柴火味就再也闻不到、看不着、听不见了。

相关文章

  • 柴火味儿的日子7

    有一个共识,不管怎么样,都要供给自己家的孩子上学。 也不清楚孩子到学校学了点什么,也要孩子课余尤其是放假必须看弟弟...

  • 柴火味儿的日子1

    未来的日子想象不到,现在的日子不咸不淡,就怕忘了过去的日子。过去的日子打着时代和个人的烙印。时代变了,个人在凋零,...

  • 柴火味儿的日子5

    房子是一家人的衣裳。 房子都是上辈传下来的。条件好的,独门大院,高脊青瓦,明柱宽廊。也有合住的大杂院。也有租住私改...

  • 柴火味儿的日子6

    乡言俚语,南腔北调,各有各的口音,各有各的话语。十里不同音,一个地方的人就有一个地方的口音。说话的味道也就包括在一...

  • 柴火味儿的日子4

    裁缝和木匠、铁匠等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手艺人。这些人再夹杂着做饭的、剃头的、拔牙的、劁猪的、选日子看风水的,和芸芸众生...

  • 柴火味儿的日子3

    柴草可贵,粮食金贵,用水宝贵,就连自家的屎尿也是舍不得随便丢到外边的,能带回来就要带回来。再说,吃喝拉撒,人也不是...

  • 柴火味儿的日子2

    柴火味儿是几年前有人请吃柴火鸡想到的。没看到字眼时,我纳闷,柴火鸡是一种什么鸡呢,怎么没听过?到了吃饭的地方,看写...

  • 柴火味儿的睡衣

    居家第20天!元宵节~ 河里的流水声哗啦啦,洗衣的棒槌声合着喜鹊儿的叫声一并透过窗缝儿钻进耳朵里。 一股脑儿爬起来...

  • 【短篇电台】最后一根稻草

    日子味儿淡了,她将大门合拢,手停在发凉的门栓,味儿淡了天色就短了。柴火房轻微的窸窣声传来,又闹,任它们闹去,她从往...

  • 柴火,糖果🍬,年味儿

    路过这小巷子,远远闻到粽子的香味和看到这情形,停下脚步,用手机拍下,再转弯离开。这是多少年都没见过用柴火熬粽子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柴火味儿的日子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ve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