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培训可以改变前途,语文可以改变人生境界。作为语文人,一定要有一些自己核心的东西,比如教研。
曾经近距离接触过余映潮、黄厚江、王君、肖培东老师,他们的课讲的很棒,每节课都很精彩。我想着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是他们辛勤的教研在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怎样做教研呢?
首先,要有一些基本的教研素养。对于教案,要少一些机械的照搬照抄,多一些反思改进与创新;对于公开课,要少一些标新立异的表演,多一些守正、规范与淬炼;对于教研活动,要少一些形而上学的强制安排,多一些细而实的自主探讨;对于课外活动,要少一些架子与过场的设计,多一些学科兴趣和精神渗透。
做教研就要认真做教研,做真教研。从知晓到参透,迎接新理念的挑战;从单一到复合,迎接跨学科的挑战;从经验到创新,向传统观念挑战;从同质到特色,向个性化教学挑战。当然,教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所以需抓住实践中的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如何导课?如何提问?如何布置作业?以小见大,潜心研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如果能用文字把这个提炼升华的过程记录下来,上升到课题或论文的高度,就更难能可贵了。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教研型教师。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脑中有标(课标),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教法),技高一筹(能力),做学生精神的引领者,想方设法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课,让自己享受幸福快乐的诗意人生。
可能有些老师抱怨自己时间不够,无人引领,没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但如果这些条件都满。你是不是就能真的搞教研呢?前段看到北京景山中学的周群老师的朋友圈里,经常发一些轮岗日记,很受触动。想着也能像她一样,把每天的点滴收获记录下来,也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一定不能被现实的生活所固化,要多思考多研究,一定要站的高,看得远,想得深,要有战略视野,才能在语文这一方小天地里有所为,有所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