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被结婚数据给惊到了
7月30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上半年结婚与离婚数据:
2025上半年,全国结婚对数353.9万对,离婚对数133.1万对。
要知道,我们的结婚对数在2013年创历史新高后(当年结婚对数1346.9万对),一路下滑。
大龄不结婚的,总是去年说“明年一定”,今年改口“后年再说”,结果后年直接人间蒸发,连朋友圈都设置三天可见。
你问他为啥不结婚,他能从宇宙大爆炸讲到量子力学,最后总结一句:“缘分没到。”
但问题来了,缘分这玩意儿到底是被谁截胡了?
我观察了一圈,发现结不了婚的人,甭管是主动单着还是被迫剩着,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不是在找对象,是在找一张能完美适配自己人生需求的SSR卡。
1 先说个真事儿。
我一哥们,母胎solo三十年,最近突然宣布要相亲,全家感动得连夜给他注册了五个婚恋平台。
结果你猜怎么着?
第一次见面,他掏出一张Excel表格,上面列了身高、体重、学历、收入、星座、MBTI、甚至祖上三代是否有遗传病史,对方看了一眼直接拎包走人,连咖啡钱都是AA的。
哥们委屈得不行:“我这叫严谨!婚姻是终身大事,怎么能随便将就?”
我说兄弟,你这哪是找对象啊,你这是给人类基因库做筛选实验呢。
现在年轻人谈恋爱,讲究的是“眼缘”、“感觉”、“三观契合”,但一到实际操作,全变成了“必须211毕业”、“月薪不能低于两万”、“婚前必须公证财产”。
你不是在找爱人,是在给人生招聘一个全能合伙人。
更离谱的是,某些人连自己简历都写不明白,却要求对方必须是六边形战士。
你问他:“你自己周末瘫在床上刷短视频,凭什么要求对象热爱爬山滑雪插花烘焙?”
他理直气壮:“因为我值得更好的啊!”
翻译一下:我可以摆烂,但你必须带我飞。
2
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新型PUA——“自我合理化的高标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最优停止理论”,简单说就是你在挑对象的时候,总以为下一个会更好,结果挑着挑着,市场供需关系直接教你做人。
数据显示,中国适婚年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某些一线城市相亲角里,女硕士和男保安的比例能卷到10:1。
但现实是,越卷的地方,标准越离谱。
北京某高端相亲局,男方要求女方“985硕士、年入50万、父母有退休金、会弹钢琴”,女方反手一条“清北本科、身高180、京户三环有房、不秃顶”。
媒婆看了直摇头:“您二位要不直接竞标吧,价高者得。”
当婚姻被量化成KPI,爱情就成了绩效考核表。
更魔幻的是,某些人甚至把“不将就”当成信仰。
朋友的表姐,三十八岁,相亲十年,见面第一句话永远是:“你介意婚后和父母分开住吗?”
对方要是犹豫一秒,她立马拉黑删除,理由是:“连这点担当都没有,以后怎么过日子?”
结果上周她突然找我哭诉:“为什么现在男人都这么现实?”
我心想:大姐,你十年前列的那张《婚前必答100题》,狗看了都得连夜绝育。
3 当然,也有人是真的“不想结”。
同事小A,年薪百万,养猫养狗满世界旅游,朋友圈文案永远是:“自由比爱情贵多了。”
问她为啥不结婚,她甩出一串数据:“2023年离婚率43%,家暴案件年均9万起,丧偶式育儿比例67%——我这叫战略性避险。”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和数据党买股票有什么区别?
看见K线跌了就清仓,结果错过下一个涨停板;听说婚姻有风险就躺平,最后发现同龄人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自己还在纠结“要不要冻卵”。
过度理性,反而成了另一种拧巴。
更典型的是“体验派”。
认识个男生,恋爱谈了十几段,每任女友都是“人生限定款”:文艺青年、职场御姐、甜妹萝莉……最近开始尝试和AI谈恋爱,美其名曰“探索人类情感多样性”。
我问他:“谈了这么多,总该遇到合适的吧?”
他深沉点烟:“爱情就像黑巧克力,苦过才知道甜有多珍贵。”
我说哥们,你这不是品巧克力,是吃代可可脂还吃出幻觉了。
把婚姻当集卡游戏,最后只会抽到一堆碎片,拼不出一个家。
4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宁缺毋滥有错吗?难道要随便找个人凑合?”
当然不是。
但问题在于,许多人把“不将就”和“不作为”混为一谈——
一边抱怨圈子小,一边拒绝社交;
一边渴望灵魂伴侣,一边把 Dating App 滑成消消乐;
一边说“婚姻需要经营”,一边连马桶堵了都要打电话给物业。
这不是清醒,是双标。
我见过最离谱的例子,是某相亲群里的“打卡式恋爱”。
群规要求成员每周至少和异性约会一次,打卡满三个月才能晋级“高级会员”。
结果有人为了刷经验值,同一家餐厅同一套话术连续用了八周,最后被服务员当成诈骗犯报警。
你看,当结婚变成任务,连约会都能流水线化。
5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人容易结不了婚?
答案就藏在开头那个“共性”里——
他们不是在寻找伴侣,而是在寻找一个能弥补自身缺憾的“完美工具人”。
你社恐,就希望对方是社交悍匪;
你月光,就要求对方理财大师;
你和父母关系差,就指望对方能替你扮演孝子贤孙。
这不是婚姻,是许愿池里的王八开会。
真正的婚姻,从来不是1+1=2的完美公式,而是0.5+0.5=1的相互妥协。
你不需要找一个满分的人,而是找一个愿意和你一起答题的人。
哪怕最后交卷时答案涂得乱七八糟,至少你们用的是同一支笔。
6 写到这里,想起老家一个阿姨的故事。
她四十五岁才结婚,对象是个开早餐店的糙汉子,两人见面第一天,男方直接摊牌:“我离过婚,带个娃,存款二十万,你要觉得行,明天就去领证。”
阿姨愣了三秒,一拍桌子:“行!但你得答应我一件事——以后吵架不准摔碗,咱家碗都是景德镇的!”
如今十年过去,两人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豆浆,傍晚收摊后手牵手去跳广场舞。
我问她后悔吗,她咧嘴一笑:“碗确实没摔过,就是他老偷吃我腌的辣白菜。”
你看,婚姻哪有那么多宏大叙事?
不过是你嫌我脚臭,我笑你打呼,互相嫌弃又彼此依赖地过完一辈子。
所以啊,下次再有人说“结不了婚”,不妨回他一句——
“你不是结不了婚,是还没学会把‘我’变成‘我们’。”
毕竟,爱情不是消消乐,三消就能通关;婚姻也不是SSR卡,抽到就逆天改命。
它更像一盒健胃消食片——
酸甜苦辣咽下去,总有个人陪你慢慢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