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作文了。孩子们本来兴高采烈的,这时收敛了笑容。掏出来了本子和钢笔。开始张望了。有的望着老师的脸,问写啥题目,有的问写多少文字,有的则不闻不问,开始写了。当大家都动笔写的时候,小薇问老师,可以用四字词语(成语)吗?我告诉她,如果用自己的话能表达清楚,就不要用成语。我的意思是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而不照搬。我告诉他们:譬如写下课铃响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去。如果我写,我会说下课铃终于响了,小朋友们挥舞着手臂,嘴巴喊着:“下课了!下课了!”,像小猴子一样跑出教室,奔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玩起了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比单用一个“争先恐后”要细腻很多,让人一下子浮现出形象来。就像看到小孩子冲出课堂牢笼(我觉得呆板的课堂之于天真烂漫的儿童确实就像牢笼)一样。这样一来,我们就学会了运用语言。
是不是有人会说用上一些现成的成语会使得文章显出文采。我也同意也不同意。因为咱们看一些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以使用华丽的词藻取胜,更多的是通过质朴的语言,塑造出真实可感的形象来打动人心。譬如莫言发表的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获奖感言,通篇都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关于母亲的几件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可以感受到,莫言的母亲的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宽厚包容的特点。还有大学问家季羡林的文字,也是非常朴实的。
多年以前,我还在求学,对于作文评价,并不太懂,只觉得使用好词好句便能打动语文老师。直到我有一次读作文集,发现一位老师的评语是“感人心者,莫先呼情”,当时并不十分懂。后来看了许多名著,觉得大作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高呼口号,而是慢慢地铺陈文字,娓娓地讲故事,直到我把故事读到结束,才有点恍然大悟作家想要表达的主旨。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也领悟到一点人情世故与写文章的联系。譬如说,一篇文章如果一开始就高呼口号,到后来就往往没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而一个人,如果一见到人,就往往先吹嘘自己多么了不起,到最后,随着天长日久的相处,往往也都会平平常常,并不如当初所讲的那样。倒是一些沉默是金的人,到要紧的关头反而能发挥重要作用。文章打动人心的是真情。做人打动人心的是真诚。这是我的一些粗浅的体会。那么,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交往就交些真诚的人;写文章,就写些真情实感的文章,无病呻吟的文字就不写了,虚伪不可靠的人就不交往了。毕竟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容不得浪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