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线上共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是,每个文化的每个时代,都有当时比较普遍的“儿童观”——大人如何看待孩子、对待孩子。昨天书里的内容带我们首先从如何对待儿童的身体的这个角度来认识了17世纪欧洲的成人的“儿童观”。于是我意识到,我们身处的文化和时代,也有比较普遍的儿童观,有很多对儿童的不尊重,缘于我们对于儿童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以及一些时代因素给人们的生存、思想造成的压力和恐惧感。
这让我突然更加清晰地从历史时间长河的角度来看待“儿童观”,也许两三百年后,也会有书或者文章来描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是如何对待儿童的。历史的前进总是一个阶段接续一个阶段地前进,如果认为现在的某些潮流现象不合理,但又无力改变,就顺其自然地等待历史的力量,同时也不放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冷静客观下来,就会避免因为愤世嫉俗而消耗精力,要把精力保护好去创造出有益于身边的孩子和家长的东西。
有伙伴提到,家长送孩子去了教育机构,普遍都想马上看到孩子学会了什么知识或技能,想让他们展示出来。我一方面觉得,这是教育商业化带来的弊端,人们花了钱就会很想马上看到具体有形的东西,就会急不可耐地问孩子或让他们展示。另一方面又想到,平时观察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爱“显摆”自己会了什么,发现的东西,做出的作品等等,包括一两岁的孩子都特别喜欢给大人展示“我知道这个叫‘车车’,叫‘面’”。其他伙伴的讨论,让我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这个“显摆”确切地说是“分享”,不是带着“我比你牛”的骄傲或傲慢,而是在分享成就感和喜悦,并且一般只向喜欢的大人分享。很多大人会催促孩子跟众人背古诗、表演唱歌跳舞,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时候往往会让孩子不情愿,或者慢慢变得为了虚荣而分享或展示自己。
大家最后提到了中国古代的画和诗歌中的儿童形象,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包括对儿童的认识是比同时代的西方文化先进很多的。只是因为近代历史一系列破坏性的事件,包括十年浩劫,我们把自己文化里太多宝贵的东西丢掉了。这也启发我,要多花时间去认识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