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19-07-10 20:22 被阅读3次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本段是讲如何“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是说客观世界当中的万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都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物与物之间,没有是非对立,大海之深不妨碍泰山之高。在天地之间,万物各各独立又共同组成一个多彩的世界。物的“是”就是它的质性,游鱼飞鸟、走兽昆虫,都在大自然里“各显神通”。《中庸》里面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食草动物被虎狼捕食,也没有怨恨,因为这是自然的生态平衡法则。阳光和雨水普施于大地,生命也不需要感恩,认为这是上苍对自己特殊的眷顾。

物是如此,人则不然。人用知去认识世界,靠着主观意识来给万物下定义。“自彼则不见”,从物的角度去看物,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因为物没有知性,山不知道何谓水,水自然也不知什么是山。如果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事物就都可以被人所认识,万物因为人而有了名字,这个叫山,那个叫水。人也透过自己的觉性,认识了自然的规律,了解了物的特性。

但是麻烦的是,人的意识、知见总要将物附加上自己的价值评判,对客观事物施与人为的影响。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的就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了物。人在根据自己的好恶、是非,给世间万物,包括人自身做价值评估。

文学上有一种手法,叫做“移情”,即是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了物的身上。比如那个林黛玉,一见到落花,便感觉到伤心,认为自己就像这凋残飘落的落英,身世太凄惨。这些全都是主观意识的作用,我们的主观极容易把自己带偏,以至于不能真切地认识了解事物。

我们的知见未必十分的可信,所谓的“眼见为实”,其实并不如此。所以,我们不必“贱耳贵目”,去盲从那些由分别执着心制造出来的事情,要靠觉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去照见万物。

相关文章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本段是讲如何“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句话,是说客观世...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一)

    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二)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下面这十二个字,概括了人的各种情绪变化...

  • 读庄漫笔——齐物论(十三)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讲完了上面一大堆话,庄子感叹到:“已乎,已乎!”也就是“罢了,罢了”的意思。...

  • 读庄漫笔——齐物论(四)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句话是子綦指点学生“道”在何处,其中透露出的消息,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宇...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二)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什么叫“因是”,就是顺任万物的自然,“已”有...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接着上文“道通为一”,这...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一)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怎么会隐藏起来,而...

  • 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二)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儒和墨是庄子的时代,学术界的两大巨头,两...

  • 读庄漫笔——齐物论(三)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段文字。前面说过,子游见到老师的神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齐物论(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pk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