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我爱人帮我从妈妈驿站拿回《布鲁克林有棵树》,一睹为快,值得我为它熬灯点蜡读到凌晨两点,才不舍的合上书本,尝试着用书中的感动来撩拨着自己渐进麻木冷漠的心。
日更内容,也想就这本书展开,目的单纯,独善其身,为自己而读。加深阅读记忆,回温情节,再次触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体会温暖的回流。
《布鲁克林有棵树》一本关于穷人生存的书,一讲述穷人可以阅读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知识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家庭的力量支撑孩子的梦想。
这本书的翻译曹文轩在序中说“文学就是为做感动文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后来文学改弦易辙,不再做这个文章了,只一门心思地想着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爱思想胜于爱美,爱情感,已成潮流。尽管,没有任何人向我们证明过思想的价值就一定比美和情感的价值更重大,但文学差不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了。本来有着许多纬度的文学,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一个纬度:思想—除了思想还是思想作家们一个比着一个地追求深刻和深沉,唯恐自己不是一个身在巅峰的思想家或大哲。“恋思癖”是新世纪的流行病。”
犀利的指出了为什么现代文学出不了类似《普鲁克林有棵树》这样经典文学,历经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依然会温暖着读者,启迪着读者的人生,像一盏指路明灯给迷茫黑暗的人们指路。
有个老师说:近20年文学没有经典,跟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
一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不会和你说再见”诠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底色。进步太快,生活压力超常高压,全民经商的当下,人与人交结的建立在利益共享,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感动和被感动离我们越来越远去~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弗兰西一家子生活的大故事中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的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孩子们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们的感情,姨妈与孩子们以及与孩子们的父母们的感情,都无声但有力地撞击着人心的柔软之处。

翻开未翻书页,继续着感动,这一天的美好已启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