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读书人的口中,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得意学孔孟,失意学老庄。
人在春风得意时去读孔孟著作便不会太过得意忘形从而失去分寸、行差踏错。而身处失意困顿之时最应该捧起的一本书就是《庄子》。
《庄子》超脱的智慧、广阔的胸怀可以让人在失意时找到心灵的支撑,不至于失去自我、一蹶不振。
读懂《庄子》你就会明白,原来世上竟有人的思想境界能高到超越生死、超脱一切困境。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根本不会为名利所扰,为事事所困,人生万般烦恼对他们来说皆似浮云。
一、面对得失,得失随缘
《庄子》田子方里讲过一个故事:
楚国大臣孙叔敖曾三次荣居相位又三次惨遭罢免,但无论境遇如何变迁,他始终不为所动。
别人问他,为何上任时没见多高兴,被罢免时也没见多失落?
孙叔敖回答:"当不当官不由我决定,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无忧无虑,至于人生起落又何必纠结?"
境界高深的人从不会被得失所扰,在他们看来,富贵功名荣辱得失都是命中定数,非人力所能更改。
于尘世而言,我们都只是匆匆过客,来时无法拥有,走时也无法带走什么。既如此,或得或失又有何分别?倒不如洒脱一点看淡一切,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任由生命里的一切自由来去。
二、面对好坏,一切为我所用
庄子曾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世人皆以为只有那些看似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但在庄子看来,世俗认为无用的事物也可为我们所用。
《逍遥游》中惠子嫌弃樗树臃肿无用,庄子却道:"何不在树荫下乘凉对弈?"
人生苦痛的经历亦是如此——内心脆弱者视之为深渊,内心强大者却将其视为成长的阶梯。
正如庄子所言:"一切经历皆是成长。"当我们以正确态度对待遭遇,所有经历都将成就更丰盈的人生。
三、面对孤独,人为孤独方能出众
《逍遥游》中的大鹏背负青天而南冥,斥鴳笑其痴妄。庄子宁做泥龟不做庙堂牺牛的选择,恰似当代隐士在都市森林中守护精神净土。
他隐居山野耕作,与鸟兽为伴,虽生活困顿却达到了精神自由。
独来独往是为"独有",独有之人是为至贵。那些害怕孤独盲目合群者终将泯然众人,唯有忠于内心者能在孤独中活出最高境界。
四、面对名利,不汲汲于富贵
楚王以相位相邀,庄子却道:"宁曳尾于涂中。"
在梁国,他讽喻惠子:"鹓鶵非梧桐不栖,猫头鹰却为腐鼠恫吓神鸟。"功名利禄于他不过死鼠腐肉。
世人多被名利枷锁所困,穷困时怨天尤人,显达时忧心落魄。
庄子启示我们:生命短暂,若为名利自苦便丧失生命真义。唯有超脱外物,方能活得无拘无束。
五、面对无常,看透无常即寻常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黄庭坚十九岁高中进士却深陷党争,苏轼名满天下却屡遭贬谪,他们都将无常视作寻常。
今日风光不代表示明日辉煌,此时落魄亦非终局。保持平常心,纵世间风起云涌,亦能守住岁月静好。
六、面对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丧妻鼓盆而歌,不是无情,而是参透生死如同四季轮回。
死亡是生命回归自然的过程,新生正孕育其中。内心强大者从不为生死恐惧,他们深知:我们无法决定生死,但能决定如何活着。淡看生死,方能不负此生。
七、面对生活,允许一切发生
空船故事揭示人生真谛:当无人驾驶的空船撞来,怒火顿消。
人生挫折正如空船,抗拒不如接纳。庄子"安之若命"的智慧教导我们:与其对抗命运,不如从容接受。
带着不将不迎的心境处事,纵使凡尘多忧患,亦能在裂缝中开出花朵。
《庄子》不是避世哲学,而是入世智慧。当我们为KPI焦虑时,想想濠梁之鱼的悠然;陷入内卷时,回忆庖丁解牛的韵律;遭遇不公时,默念"螳螂捕蝉"的警示。
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如风过疏竹,雁渡寒潭。这七重境界,正是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生命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