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日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著,渠海霞 译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 ,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
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你自己将会有所改变,但那不是通过我的语言而是通过你自己的手。我想通过对话来导出答案,而不是去剥夺你自己发现答案的宝贵过程。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并不包括道德意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者犯罪之类的种咱恶形。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你的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里,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身而言是一种“善”。
阿德勒认为: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定。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