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甘草子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20:43 被阅读0次
听课笔记

我一直对日本文学有莫名的好感。

所以,当听说王向远教授,在“世界读书日”这天,会来湘大讲学,着实非常高兴。

每一个民族,其文化对世界的贡献都不一样,我们中国是伦理文化,印度是宗教文化,而日本,则是审美文化。

这些年,我们读西方文学,还有哲学几乎没有阻隔,感觉非常亲近。但对一衣带水的日本文学,我们了解多少,我相信,是没有多少底气的。

这,除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自大心理,我想不出别的。

在大多数眼里,“小日本”而已啊,想想我们的盛唐。

它的京都再美,还不是照搬当年的长安?

也许,只有亲自去过日本,在日本体验过日常,才知道,有一种生活,才是生活。

日本文学让生活回归到生活。

当我挤在一大堆青年学子中间,跟他们一起聆听王教授的讲学,我的心情是颇为复杂了。

虽然我跟着孩子们一起笑,一起鼓掌,但我不由地,总有点难过。

教授从四大审美概念——“物哀”、“幽玄”、“侘寂”和“意气”,来解读日本文学之美。

围绕“物哀”,他提出“三不”,指出“物哀”不是政治的、不是道德的、是不讲“道理”的。

与我们“文以载道”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文学只描写,不下结论,不讲大道理,不教训读者,只为安慰人的心灵,是超政治无功利的纯文学。

我近来感觉自己被禁锢了,不能思考。今天藉着这堂讲座,感觉自己透了一口气。那个小小岛国,弹丸之地,一亿多人在上面生息繁衍,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果没有“物哀”的熏陶,没有一份对人性的包容和理解,实难以想象 。

教授说“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的一把钥匙”,言之有理。

谈及“幽玄”,让人不由想起谷崎润一郎,想起他的随笔集《阴翳礼赞》。

当年看到这个书目时,我以为我看错。日本人的审美观,是建立在”洁“这个字面上的。比如他们的语言。

我们有“国骂”,日本也有,就是那句著名的“八格牙路”,其实汉字当写作“马鹿野郎”更谐音,是“傻瓜”的意思,这来源于中国“指鹿为马”的典故。有点意思是,“指鹿为马”在我们中国,是关于庙堂权谋的,到了日本,却成了一个能力分辨的标准:你连马鹿都不分,你是傻瓜不是?

不过作为“国骂”,“傻瓜”又算得上什么呢?但这在日本,就是最恶毒的骂了。日本的语言,脏话出乎意料地少。日本人在简化我们汉字笔画的同时,把那些脏的字眼一并也省略掉了。

但这个大文豪谷崎,他不仅自己礼赞“阴翳”,他还将整个日本文化定义为“阴翳”。他历数昏暗的日本房屋、人的污垢和油烟、幽鬼般的女子、寺院里幽暗的壁龛和微明中的漆器……总之,他竭力证明日本人是“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

而我,一定要随着阅历,见识过生命里的阴影、暧昧和模糊,才能理解有一种美叫“高级美”,生活的本质是返璞归真,平平淡淡,而不是大红大绿,金碧辉煌。

听课笔记

说到“侘寂”,教授的解释非常有意思。一个人在宅子里呆着就是“侘”,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不少“宅男宅女”,而不是“怨男痴女”,让人从独处中体会并享受到美感,是侘寂,作为美学对于现代生活的贡献。

美学作为人生最深刻的体验,也许不是享受的过程,而是痛苦的体验。

日本茶道中,对茶味的理解就是:“甜味是最低的境界,涩味才是最高的境界”。

如果我们身边,有人品尝人生苦涩,也甘之如饴,不以为意,我们当心怀敬畏,注目鞠躬。

最后,王教授阐述的一个美学概念是“意气”,可惜我因为别的缘故,竟匆忙离开了。后来我好奇,特地去打听,看这“意气”是否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意气用事”。结果全然不是那回事。日本文学里的“意气”,是一个“色道”美学的概念,是身体美学的概念,是男女关系的概念。我不由顿足,茶道我有所了解,花道也不陌生,甚至空手道跆拳道都见识过,但“色道”,真的知之甚少啊,居然为公事错过,看来以后要补课。

为了让我有精气神听好这堂课,身心都得到滋养。老同学给我准备了茶点、咖啡和一大堆水果,拖着病体给我送过来。结果我一边吃一边喝,顺便惠及并搭讪一左一右,坐在我身边两个帅气的小男生,感觉这样的上课才是上课,这样的学习才叫学习。

今天因为琐事之故,来不及细细整理,一点所思所想,匆忙记之。

听课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ls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