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出自《朱子家训》,《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4字 ,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今天,是婆婆家家族“扫墓祭祀”的日子,说实话我根本不怎么懂得这些,加上不过星期天,家里人也没说过让请假,所以我只是在结婚那年去过,后来再也没有参加过。今天,正好碰上周末,所以就带着孩子们和家里人一起参加!在孩子们问我干啥时,我才开始和他们讲起,现在想想自己以前的确做的太不好了!我还反问老公:“是不是不让媳妇上坟?”老公回答:“别人都去啊!只是不流行闺女上坟。”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中国有许多地方上坟都有讲究,通常是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以及大年三十或者正月初三,晚辈要准备祭祀用品(包括烟酒、馍、香、纸钱、鞭炮、花圈等),到死者坟前进行祭祀,以表后人对上辈人的思念之情。”曾经以为都是迷信,如今看来,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和迷信没有关系,只是祭祀的方式不要和迷信分不清就行。

其实我娘家“上坟”是在昨天,以前还总是感觉不公平,为什么出嫁的女孩就不是家里人了,为什么“上坟”都没资格,为什么腊月二十三、大年初一不让回家,等等等等。到底从什么时候留下来的风俗呢?为什么又一直延续到现在而无法改变呢?到底是重男轻女还是封建迷信?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却一直默默遵守!这应该是骨子里的东西……

今天在地里见到嫂子们,他们都很专业,知道所有的程序,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有点傻乎乎的。等到他们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我带着两个儿子开始磕头,老大比较懂事跟着磕头,老二有点小就是不愿意。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一个个坟头都是谁,也没见过,但是我必须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他们的祖先。做人不能数典忘祖,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还要让他们懂得这是孝道的一种,并不是迷信。

不过还是有一点是我不赞同的,就是购买的那些祭祀用品,特别是她们说的那些迷信话我还是不信的。虽然都是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和祝愿,但烧的那么多东西真的有用吗?看着地里到处都是祭祀用品,浪费钱不说,还太污染环境。“网上祭祀”也已经在城里开展,但在乡下还是不行的。如果有那么一天,能够把更加适合农村的祭祀活动推展开来,一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