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最早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提出要在960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整个社会的风向都应了国家领导的号召。
千千万万人争先恐后地搞创业搞创新。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小公司、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遍地开花。
高校学生更是热血澎湃,他们摩拳擦掌,脑子里稍微灵光一闪,组织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就撸起袖子,从跃跃欲试到实地操作,期间可谓风驰电掣,野蛮粗暴。
有创业的热情,有敢于挑战的勇气自然是当代人肯定并且鼓励的。年轻就要打破局限,做一番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的事情。
然而,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据2017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报告“
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这5%中的4%,广东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占这5%中的3%。数据说明,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而且明显处于弱势”
在很早就听闻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很高,可是成功率却低的吓人。
为什么?
李开复给了一个最实在的理由。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其实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来说,已经是很落后了的,诚然他们学的理论知识是基础。是经典,可是单靠这些框架性的理论知识放到战场真枪实弹地打一仗,成功的胜算能有多大?
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其次,李开复说得很对,人脉和经验不足。
企业,再小也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运行体系,它的存在就涉及到政府、竞争对手、消费者多方,还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人员的分配管理,你一群没什么钱也不认得什么大牛的大学生你拿什么去弄?靠那些和你差不多的同学吗?显然不可能。就算说是你的师兄师姐,他们也才刚在社会站稳脚跟,对你的帮助又能有多大呢?
这个很现实。现在没人脉,没经验,光凭一腔热血,一场梦想,是很难很难实现创业的。
因此对于创业,我是持着一种谨慎保留地态度。
我在大一的时候也是那种看见别人说创业,自己心血来潮,热血沸腾一晚上就哗啦啦地掏出1000元加盟了一个洋葱海外仓——跨境电商
可是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周围人的消费水平还有我自己是否适合做电商推广。我加入以后也就前一个月有点热情做推广,久而久之我就消极怠工了,因为我不喜欢推销,每次打广告都是一种煎熬。
所以,我的盲目的创业就这样很自然地失败了。
这个给了我血泪的教训,也让我深思。
创业,真的适合我吗?我创业的资本够吗?我抗打击能力强吗?我能承受失败的代价吗?
全都不。
亲身经历过我才对谨慎创业有深刻的领会和认同。
所以,对于那些看着别人创业或者听到别人创业成功了就迫不及待自己也去搞创业的人,我真的希望你在作出行动前多问几个“我可以吗?我真的不是冲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