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经济学(八)

作者: 林汉扬 | 来源:发表于2019-05-24 08:04 被阅读3次
道德经与经济学(八)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心,善渊⑤;与,善仁⑥;言,善信;政,善治⑦;事,善能;动,善时⑧。夫唯不争,故无尤⑨。

【译文】

最懂得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就好像水一样。善于顺应价值规律办事,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互产生不和谐的关系,常常处于别人、大家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最善于懂得选择地方;心胸,善于懂得保持沉静而开通豁达;待人,善于懂得如何与人友爱相处;说话,善于懂得格守信用而不伪诈;为政,善于懂得如何治理好国家;做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行动,善于懂得把握时机。最懂得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与万物相互产生不和谐的关系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与偏差,不偏不倚,无过犹不及,保持中正之道,因此也就没有过亢与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争:争即不和谐的关系。

③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⑤渊:沉静沉静而开通豁达

⑥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⑦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⑧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⑨尤:怨咎、过失、罪过。

【笔者感悟】:这一章的难点是:老子一开始就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可是又说:“居,善地。。。。。故无尤。”这个不是相互矛盾吗?一般人正是因为难以明白其中的奥秘而容易产生困惑。但是,我用价值论来解释却发现一切都是那么明白。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圣人与教化人们。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圣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我们知道水这种东西具有是柔软可塑的特性,把它装在不同形状的容器就是什么样的形状,可见水具有的这种顺应环境、随遇而安的特性,达得人去学习,而圣人的品格就像水一样也能够顺应环境、随乡入俗随遇而安,为人处事从来都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不会有过分于显露的凌角与锋锐,相处起来是那样的和谐、亲切而不会有与之发生纷争,不会有过分于耀眼的光芒使他看起来是那样的柔和、朴素,从而使他们让人觉得与尘俗无奇的人一样,其实,却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贵若贱、返璞归真、深藏不露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之人。

其次,学习像水那样停留在卑下的人们不愿意呆但是又都需要有人去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发生不和谐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呆但是又都需要有人去的地方,往往正是社会效用价值所最能够体现的地方。因为,当在社会市场上有大量需求一个行业或者一种工作没有人愿意去从事时,这一个行业或者这一种工作往往就是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的行业或者工作,如果有人愿意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大家都不愿去表面看来卑下的地方从事这种行业或者工作,那么,他们的劳动无疑将会得到比那些大家都愿意蜂拥而入并且乐意去从事的劳动获得更加多的回报,其实,这正是社会之道(价值规律)在起着支配与调节的作用。

最后,水还有一个趋于平衡的倾向。当两股水流交汇聚集时总是会产生在高位的向下流动,低位的向上交融。结果是趋于更加水平面大范围的平衡或者平均的倾向,就像海浪再怎么样波涛汹涌与疯狂,但是,它始终会回归于海平面(线)的位置。道(价值规律)就是这样:“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善于懂得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圣人总是凡事都是处处顺应价值规律的趋势与需要而行,而不与之对抗,价值规律向来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所以,任何一次对于道(价值规律)的偏离到极点之时,都是圣人的把握时机的大好机会。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经济危机就是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人从商的机会(股市也是如此);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敌对党的无道即管理失策、腐败无能、失去民心就是在野党的把握时机的大好机会。如此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道德经与经济学(八)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中的经济学思想

    (一)道家学说与经济学 首先,我们来看《道德经》中对“圣人”与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和互惠人这两个概念的比较。《道德经》...

  • 道德经与经济学(八)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心,善渊⑤;与,善仁⑥;言,善信;...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六)

    《道德经》第十六章与经济学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一)

    :《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①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埏埴以为器④,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五)

    《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②,深不可识③。夫不唯不可识④,故强为之容⑤;豫兮⑥若冬涉川...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四)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三)

    【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③,辱为下④,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

  • 道德经与经济学(二十)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八)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

  • 道德经与经济学(十七)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与经济学(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jw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