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大学区块链研习社区块链
全球投资谈:你一听币圈就愤怒吗?反垄断大锤要摧毁科技公司?

全球投资谈:你一听币圈就愤怒吗?反垄断大锤要摧毁科技公司?

作者: 892af3e06c20 | 来源:发表于2019-06-08 15:56 被阅读0次

币圈骗局让人愤怒,同样结论背后却有两种不同认知体系;反垄断阴云弥漫美国科技巨头上空,它是改变美国商业格局的力量吗

最近大家在热议一件挺跨界的事儿,那就是币圈的孙宇晨拍下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也有人问我的看法,我个人对这件事本身其实没啥看法,倒是对之后的社会反响感触颇深。

为什么对这事本身没啥感觉?因为对这件事,所谓“币圈”和“金融圈”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根本就没啥好说的,只不过双方各自形成一个自我正确性加强,互道“SB”的过程而已。币圈对此习以为常,稍微议论下就该干啥干啥了,倒是金融圈,或者说传统金融圈,甚至科技圈、创投圈义愤填膺,批判了两三天,中间更有王小川的“眼神”话题发酵。

孙宇晨本身就是个争议人物,哪怕在币圈都是,所以他突然在金融圈中引人瞩目的事件中以一种桀骜不驯的高调姿态,那难免让人感觉有些“挑衅”,所以我看那两天,平常都是大谈A股、美联储的自媒体们突然集体大谈孙宇晨,而且基调很统一,基本都是“谁是孙宇晨”,“为什么是孙宇晨”,最后绷不住了,一定收尾是“这他妈骗子猖狂啥,世道何在!”。其实这种质疑很正常,尽管在币圈看来,孙宇晨和波场还算在做事儿,在建生态的,起码不比那个老是摆出技术极客形象搞EOS,但是又长期“惰政”不管事儿的BM更像骗子。但是因为币圈首先本身就是一个骗子出没的地方,在金融圈看来就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骗子圈,所以孙宇晨咋说,都是像骗子。

所以,你看对此,币圈也没多说,也不解释,因为说多了也没用,在金融圈大多数人来看,比特币都是骗局,何况一个空气币波场。但是,令我感觉乏味的是,财经自媒体们集体批判孙宇晨蹭巴菲特流量的时候,内容却高度类同,都是从网上把孙宇晨过去的事迹一拼,最后骂声骗子完事儿,基本没有更深度的基于对币圈了解下深度思考的文章,你们这些自媒体又何尝不是在蹭流量?其实,围绕币圈和其中骗局,此前也有很多深度文章,撰写者大都先放下对区块链、加密币的偏见(这种“偏见”很正常,一方面是骗子确实很多,另一方面是相关技术和生态构建方式确实和我们习以为常的逻辑不同),深入学习和了解,再给出内容和结论,这样的结论很可能还是这个圈子骗子横行,但是其逻辑过程,和相关深度大不一样。

所以这是为什么我感慨的是围绕这事热议感触更深,比较下两个过程,你从2017年就听说加密币、空气币、甚至区块链的各种抨击和骗局的新闻,到今天也就更加这些信息对沾上加密币、甚至区块链的东西就自然斥之为骗子。以及终于按赖不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骗”,“为什么骗子还能拍下巴菲特的晚餐”,“为什么这比特币十年了还这么火”的好奇心,去了解相关信息,最终得出的结论可能是:这些东西确实是骗局。两个过程可能结论相同,但是过程大不同,其实我想反映的个人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更是大不同。

我总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看一些“反常”的东西都是骗局,都是糟粕。他们看不惯年轻人竟然热衷抖音;他们觉得瑞幸咖啡这样的公司就为了圈钱,一无是处;他们看到年轻人排队买喜茶,也要写一篇“年轻人,你们在浪费你们的时间”;他们觉得有人在用区块链圈钱,有人在用AI圈钱,有人在用大数据圈钱,反正假的,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泡沫,泡沫,一切都是泡沫。

没错,我们需要保持理性,但是理性常常成为我们认知惰性的借口。理性如果不与“好奇心”配合,那恐怕也会造成认知障碍。当我看到很多人为各种币疯狂的时候,我感觉这帮人都疯了,但是紧接着我充满好奇的想去了解,他们为什么失去了“常识”,去看白皮书,去看其中涉及的社区玩法,也去尝试交易。慢慢的发现了,空气币确实大都是圈钱,但是也看到了99%糟粕之外可能1%的启发性的东西,以及其中被拿来做噱头的有价值的技术。是的,技术容易被拿来做噱头,但是你不去学习了解,你又怎么能理解其中技术的价值,并把它用上正道产生价值呢?所以,你会发现在科技圈,在传统金融圈,依然有人充满好奇心的去学习和了解,此前我也介绍了一些例子,一些传统基金和家族基金也以一定资金配置一些数字资产,这就是开放的心态。包括中国各大银行,和很多金融机构都有团队研究,甚至做区块链技术尝试,而币圈用来圈钱的所谓“通证经济”,也在被一些机构尝试用在正道,比如在一些场景作为权益证明在一个范围内流通交易,但是最终基于合规的金融系统去对接。

所以,骗子我们要防范,但是你会发现这个世上,出于逐利,骗子和投机者对新的东西又特别敏感,他们的作恶往往会形成一种认知“扭曲场”,让人们将一些中性的技术、机制和模式与滥用他们的骗局混淆,从而一律排斥。甚至包括你说瑞幸咖啡这样的例子,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它补贴模式能否持续,毕竟这公司就是挂了管我P事,我琢磨的是为什么它脱颖而出?它到底创造了什么用户价值?它真的只是靠补贴?

当然,也有人担心,如果去了解了反而中招进圈被割韭菜了咋整,说的仿佛是要去“试毒”般危险。没错,这样的现象时常发生,但是这才是理性和评判精神发挥作用的地方,在你敢于打破思维上的“舒适区”去了解其它领域的时候,让你不至于误入歧途。正所谓,好奇心让我们可以放下一些偏见和盲区,理性让我们可以识别一些歧路和骗局,两者都不可偏废啊。

好了,关于这个话题打住,让我们回到金融市场,最近美国股市经历了一个过山车般的过程,先是暴跌,接着又是一波反弹。其中,两个话题值得关注,一个是美国科技股的“反垄断”压力,另一个就是美国降息预期快速升温,今天就说说前者。

说到美国科技公司面临的反垄断威胁,甚至已经面临实际动作,我在2017年10月,结合《巴伦周刊》一篇文章谈过《科技巨头身后的阴影:“公司帝国”会被反垄断之锤砸碎吗?》。

显然,这两年,大锤已经砸下,只不过姿势和以往不同。在过去,市场份额常常是评定垄断的关键因素,毕竟,我们商业上所说的垄断、垄断,指的也是“市场垄断”。而近期这轮垄断打击的切入点是数据、隐私和公民权利,这背后反映的其实也是经济形态的变化,这里又要引用我此前的一篇《生产属性减退,石油、黄金的投资还有未来吗?》,当时有张那段时间一期《经济学人》的图。

这张图颇具隐喻色彩,因为它在海上石油勘探台上放上了科技巨头的LOGO,体现的是时代的变化。在工业时代,石油巨头是最具权势的势力,因为它们掌握着“工业的血液”,石油也是实体化的产业,所以从市场份额角度进行反垄断的切入逻辑上也很顺。而在信息化时代,情况变了,数据成为科技公司最具价值的资产,而这种价值并非可以直接从数据本身体现,比如Facebook的用户基本数据和行为数据,咋一看只是服务器中的信息,没啥特别的,但是经过大数据分析结合信息推送手段就成了价值指数增长的“广告精准投放”。

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相关管理机构和政客从传统路子“挑事儿”有难度。但是当科技巨头对用户数据进行“二次利用”的时候,法律隐患也出来了,因为这些数据本身是由其用户产生的,相关数据的所有权一度是一个模糊地带,于是,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对数字权益的觉悟提高,反垄断从这个角度切入也就顺理成章。因为,传统反垄断的出发点,或者所谓的出发点就是担心市场上出现一些寡头公司损害公众利益,利用的也是公众对绝对权力的恐惧。显然在信息化社会,大众对隐私信息被滥用的恐惧在逐步加深,而这种恐惧自然成了政府反垄断的最佳切入点,因为科技巨头用数据的时候,一来可能侵犯了你的隐私,二来他们用你的数据赚钱,也没分给你利益啊。于是,欧洲率先系统化发难,去年Facebook在欧美直接被定点爆破,紧跟着谷歌、Twitter也陆续被调查和听证,期间还有通俄门这样的事儿,更是将科技巨头可能利用数据和信息主导权“为所欲为”的公众恐惧推向顶点。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对科技巨头的新一轮反垄断似乎开始了实际操作,六月初传出亚马逊、苹果、Facebook、谷歌四大可能正在被美国政府进行反垄断调查,科技板块便遭遇重创。那么,美国政府会对这些科技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吗?我认为:会,因为在外围折腾了这么久,公众的情绪也已经培养到位,加之逻辑上要较真,科技公司也却有可以找茬的地方,比如苹果商店一系列封闭排他的规定。但是,这恐怕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而且也不见得美国政府会火力全开,几个公司一起上,倒是可能不同“主题”找个标靶调查,建立相关法案对整个科技巨头进行规范。这无疑对科技股将形成压力,此前IBM、微软的股价在反垄断调查期间都曾经遭遇压力。

但是,这是公司价值的根本性的要素吗?想想当年的微软,发垄断确实对其产生压力,但是真正让微软萎靡数年的却是鲍尔默任上战略的迷失,根本还是自身因素。当年对标准石油的拆分,请注意,也只是“拆分”,而非肢解和摧毁。而在美国反垄断史上,对巨头的反垄断调查不少,真正大动干戈的其实不多,更多时候是一种博弈。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关注依然应该是一个公司的基本面,以及其所处行业的景气度和趋势,反垄断可能让一家公司的发展经历波折,但是大部分时候一家公司的兴衰的关键还是自己是否作死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全球投资谈:你一听币圈就愤怒吗?反垄断大锤要摧毁科技公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mi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