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上,如果你输入“单身”,马上就会弹出“狗”字。
单身狗,笔名成年单身人士。
最近,这一群体,因为其基数迅猛发展的速度上了热搜。
2.4亿的群体数量,选个教主,就是神教。就算只拼人口,英法德意四国加起来,勉强是个对手。
单身,显然与我们视为美德的“好事成双”、“双宿双飞”背道而驰。
而与“单”字相关的似乎也都没什么好词儿,例如:落单,形单影只,单恋,单身狗……
而一个“狗”字则更是在诉说着这个族群为自己的身份所付出的代价。同时,夹杂着自嘲式的鸣冤:虽然叫“狗”,可偏偏没人领回家,当宠物,你有证有上户口吗?
人多势众,深入群众,是单身狗群体不断壮大后的基本属性与特质。
不过,这个量级的“单身”人口,怎么就落得个“狗”的“下场”?
好歹,转身一看,即使打个折也还有2亿多忠实的小伙伴呢!
好像这么一说,腰杆又瞬间硬了起来?!
张楚有一首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写到,孤独的人像鲜花一样美丽,因为他们骄傲。
很难确定,如今的单身狗们是否会骄傲?
不过,如果有很多人陪你做着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如果不会感到骄傲,但至少也不会孤单。比方,一起单着。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不是一个人除了“例假”什么假都不敢回家;你不是一个人要面对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想想这里还有数不尽“隐姓埋名”、潜伏在“人类”中间的单身狗同类,瞬间也就不孤单了。毕竟,没有战友,也有难有。
然而,从理论上来讲,孤单与孤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孤单并不意味着孤独,而孤独并一定来自孤单。
孤单是一种状态,一种与外界社会相处的状态,是指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动地独处。
很多时候,一顿饭局,一个约会,一次邂逅,就能解决孤单的问题。
如果没时间见面,能收到朋友圈里一通流星雨般的点赞, 也能体验一下来自全体地球人的关怀,让孤单烟消云散。
而孤独似乎跟身边有多少人,是碰到神仙还是妖怪无太大关系。
单身的身份,可以被分担,可以被调侃。而孤独的滋味没法平均分配,没法wifi共享。
它是一种带着明显自我印记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原汁原味,童叟不欺。
孤独一定与自己有关,可以是“无根无据”的感受,可以是“无中生有”的体验。
孤独,亦被称作孤独感。
群体的孤单只能拿来调侃,而孤独感,往往货真价实。
是否孤单由外界说了算,而孤独与否,是在考察本人的内在修炼。
孤独感可以与孤单背道而驰。当你走在热闹非凡的街道,穿过喧嚣的人群,你可能体会到的只有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
或许,有一千个人围着你,上万个人看着你,而你内心的感受,仿佛这个宇宙就只剩下了地球,而地球上只剩下你,如同电影《我是传奇》中的末日景象。
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而内心深水静流,这的确需要修炼。
如此说来,那单身狗索性在家修炼,立地成佛,还约什么会?谈什么恋爱?
当然不是。
毕竟,恋人才是治愈孤单的良药。修炼,只是一种对内心匮乏的修复手段。
所以理论上,单身狗可以是孤单的,也可以是孤独的;或者可以是孤单的,但不孤独。
单身狗,并非与世隔绝,真正的孤独来自一种拒绝。
先是拒绝打扰别人,然后是拒绝被别人打扰。开始只是不去敲别人的房门,但至少还能走出自己的家门。但到后来,自己不出门,也不允许别人敲门。
拒绝久了,就会既孤单又孤独。
与所有人保持陌生,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信息“已读”,但不回复。
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不明白,不相干。最终无意识地限制着自己的精神自由。俗称,自闭状态。
这是一种被动的孤独,通常是为了不失去某些东西,却不得不失去更多的东西,这种孤独感无法自我修改。
单身但不孤独,来自一种内心的充盈。拒绝,无法带来内心的丰满。
打开一扇窗,就会有一缕不消散的阳光。
关闭门窗,即使100摄氏度的热情加上一个世纪的时间,也很难消融内心里面的那个“冰河世纪”。
我们无法决定是否被别人拒绝,但可以决定是否拒绝别人。否则,即使与别人交往,首先惦记的可能只有防火防盗,防患未然。
心灵的链接,也可以让孤独感消失在不同的时空中。
《阿甘正传》里,当珍妮再一次从阿甘的生命中离开的时候,阿甘选择了用奔跑来表达对珍妮的思念,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多年后,珍妮回到阿甘身边,她问起阿甘的这段经历,阿甘只是向珍妮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无尽的旷野景色,日月星辰,美极了。
珍妮望着窗外说:“真希望我跟你一起在那里”。阿甘回答:“你一直和我在一起”。
回到现实,无论是心灵链接,还是Soulmate,先能拉住对方的手是最基本的理论联系实际。
破除孤单带来的孤独,要做的就是走出去,继续寻找另外一伴,做自己认为对的选择,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