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很多期鲁班的课程未上。看到小组发各里发的《自在观音》课后作业,于是提笔,想写一些。
自在观音四个字,攸忽间令我想起13年的夏天,玉泉校区里的教室外,知了不知疲倦的鸣叫……我在鲁老师讲解的《般若蜜多心经》里,埋着头密密麻麻的记着笔记,惊觉手中的中性笔已然墨干。多年以后重翻笔记,惊讶的发现其中记录了一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
鲁班作业
原来,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自己的内心。原来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已经走上寻道之路。
世间纷纷扰扰,世事浮浮沉沉,人是极容易忘记初心的。毕竟,谁都不是复圣颜回不二过。亦鲜有人,能有王阳明一般的定力,自己龙场悟道“格物致知”的真理。 就这样迷迷糊糊,时光来到2019年,因缘际会,得遇明师,同样经受了灵魂三问――这辈子生而为人的我是谁,我因何而来,要去哪里。
我是谁呢?我是人,我是女人。我从哪里来呢?通过讲述濒死体验、和轮回转世的一些记录片(可百度),我了解了人是有灵魂(意识)的。那么我要去哪里呢?
有一回,我在微信上问师兄“会说话之前,我们是原来的我,本性俱足、接近于神灵。懂事后,我们就成为了另一个我,被眼耳鼻舌身意引发的色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若修行是为了回到婴童时期的我,重点还是回到明心见性上。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来?”
师兄道:“你来了,肯定不仅仅只是为了回去的,为了结前世的善业或恶业,为帮人一起回家!”
师父笑:“这一世我们生而为人,就像佛随意抓起一把恒河沙,恒河沙有多少,而佛手中的沙子有多少?故,人身难得啊。你要去哪里,你慢慢去悟吧。”
记得鲁伯曾说,若想观世音,先学观自在。我想,我的后半生努力的寻找,大概是受鲁伯所启发和指引,才开始去探索内在的自己的吧。回到“我是什么货?”这个主题上来,那么作为世间人,从世俗的角度,我先盘点一下自己――
1论出身。和大部分的中国人,往上扒三代都是农民一样,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爷爷是以前村里的会计,爸爸是菜农。那么从世俗的角度,通过自己努力去创造小康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2论财富。也仅混个小康以上,而已。
那么转回来,我是什么货?样样不如人:出生一般般,事业一般般,家庭不圆满,财富不够格。可转念一想:若我这个货还能有一个可取之处,我想,大概可能是从不放弃精进和上进吧!顺着走下去:如果说要努力,那么我要往哪个方向去努力?这里可能又涉及到“我是谁”和天地定位的问题了:我是一个女人,一个妈妈,一个女儿,一个团队领导人。上天让我是什么样的角色,那么我就去努力做好什么样的角色,不回避,不抱怨。遇事的时候,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可逆来顺受,亦可顺势而为。
我们出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的时代。这个时代,想找寻个有用的信息,只要稍稍留意,你便觅之则得,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垃圾信息扑面而来,稍不留心就会被其带走。这个时代,再不是国破家亡,有志不能伸; 却依然有内心的兵荒马乱,恍恍兮不可宁。
今年春节,有幸拜读了现代商圣稻盛和夫的《活法》,在这里感谢我的导师指引,这也是我人生中又一次巨大收获。当时内心的震撼,绝不亚于2013年第一次听到鲁伯讲的《般若蜜多心经》!而我从他的《心法》里,发现了一些和鲁伯一样的智慧闪闪!
比如六项精进里的: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要谦虚,不要骄傲;3、要每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善行,思利他。
除了第6点:忘却感性的烦恼之外,其他应该都不算太难。只是,稻盛先生并没有说在书里说:心法到底是什么法?感性的烦恼到底该如何来忘却?其中,稻盛先生多次在他的这套书里,提到了孔子、王阳明。好奇的我,于是按照稻盛先生书里说的去寻找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他提到的六项精进,书里明示:那是来自于佛法里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尚书》里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前面八字不难理解,那么后面八字作何解释呢?
《中庸》里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段百度出来的释义肯定不对,那么,它是什么意思呢?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我是谁?如来又是谁?这里可以肯定不是未来佛。那么怎么修?
曲黎敏说:经典到处都能买到,但你得找到明师引路,你才能知道那经典到底说的是什么。可是稻盛先生也没在他的作品里告诉我们。只是告诉了我们自己在哪里“做为人,何谓正确!”
我是什么货呢?我从孩童走来,从一张白纸而来。因世间这个大染缸,却忘了孩童时长辈教导的:不可撒谎,不可过分贪心,为人要正直。长大后,却发现长辈也没做到,顿若觉得找到同类,而心安矣。再后来,走着走着,自己也忘了这些最简单的道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变得斤斤计较于自己的私心,去追求错误的名利(非正道)。对比稻盛先生,我没有持之以恒行于人间正道的决心;我的自大与自卑共存,于是在13-19年的这段时间里,总是追求外在的名利或华丽,以掩饰内心的空虚;,又因为过度追求,而变得投机取巧,浮燥易怒,因为受控于情绪,还作出过接二连三错误的决断。那么,曾经的我,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简称:蠢货!
做人,当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此生,此身,愿以稻盛先生为榜样,好好活成一个人:诚意、正心、格物、致知!
感谢鲁伯命题引发的思考!感谢鲁班!合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