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站在讲台太久了,习惯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教,为人师实在应该感恩于学生对我们的尊敬,包容了我们有意无意的“蛮横”。
有时候,学到一点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道理,就想用到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行为有了科学的解释的时候,就更加有“信心”去指责或者去教导。
直到,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真理向内,爱向外。
真理,常被我们紧握在手,直指他人,评判言行的得失。然而,教育的智慧在于:真理的锋芒,应当指向自己,向外发出的,不应该是真理,而是在内省深耕之后爱的暖流。
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帮助,传递爱心,给予信心,带来盼望,用师爱去和教育共鸣。
不止是对学生,对同事亦是如此。当一位教师将"因材施教"整日挂在嘴边,只为犀利地指摘同事方法的僵化,或用以论证某生"不堪造就"乃非战之罪时,这真理便已异化为攻击的矛、辩护的盾。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神谕,正是要求将求真的勇气首先用于面对自身的无知与局限。真正的教育者,必是真理的践行者。用理论去剖析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
然而,仅止于内向的真理是残缺的。在深刻的自我认知之后,必须有爱的外溢与付出。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点燃。那个在课上总是低着头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论断,而是一个包容的微笑、一次耐心的个别辅导。那个在作文中写下家庭烦恼的学生,渴望的不是写作技巧的评判,而是一份真诚的理解与关怀。在教育中,最可怕的不是教师的学识不足,而是爱的能力匮乏。
真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谦卑,爱则赋予我们行动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