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春薇
琴人,广陵琴派第十二代衣钵传人
—————
➀
拜访杨春薇老师那天,她热情地留我在家吃饭。吃完饭,桌上还有很多菜。她把这个盘子里的菜往碗里拨上一点儿,那个也拨上一点儿,再拿开水一冲,有汤有水的,满足地边吃边喝,说道:“我也养成了梅老师的习惯,他管这个叫做神仙汤。”
喜欢古琴的人都知道,梅老师就是梅曰强先生,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杨春薇是他首推的衣钵传承人。衣钵本是个佛教用语,衣指的是方丈的袈裟,钵是僧人化缘用的器皿。这个词显然有些江湖味道,但也因此更能体现出文化传承下来的精髓。

—————
➁
问到对梅曰强先生印象最深的回忆,杨老师直白地说,没有什么最深刻的事情。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总能想起老师的好。梅先生教给她的到底是哪些具体的琴技、人文还是境界,她似乎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是每每想起老师来,就会感觉温馨,温馨得直想流泪。那些在眼前像过电影般一幕幕的画面,都是跟着老人学琴日子里简单、平静、朴实无华的琐碎。
“学琴时住在老师家里,一住起码就是半个月。老师很爱琴,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是弹琴。回忆老师,我总是想起很多生活上的小场景。就像一次跟着梅老师在南京,他给了我两个钱,让我去菜市场买个咸水鸭,我高高兴兴地跑着就去了。在扬州老师家里,我和妹妹坐着弹琴,老师在厨房给我们炖红烧肉。吃完饭,他总喜欢把剩下的菜混在一块儿,浇上热水吃,还起了个名字,叫做神仙汤。晚上,老师会把自己睡的阁楼让给我们,自己却跑到外面平时不用的阁楼休息。我们那时候还小,都是老师照顾我们。”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践行,杨春薇算是幸运的人,因为她是古琴艺术一脉相承的体验者与受益者。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耳濡目染,这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而改变的熏习方式,更能让她体会到梅先生对古琴、对下一代、对生活的感情。能够在用心领悟梅先生古琴技法的同时,得到他的气质,乃至感悟他的生命。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梅老师去世前的一天。那时候在医院,梅老师把衣钵传承给我们几人。他在病榻上写了一张纸条:为发扬广陵琴派而奋斗。老人在去世前居然还能有这种境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临刑前能从容不迫地弹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在一座空城上弹琴,琴声里却没有一点杂乱。梅老师就是像他们一样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即将消失时都会忧郁、悲哀、惶恐,而梅老师还能清晰地心系着广陵琴乐,他是真真正正活在那个当下的生命,这就是他的生命境界。”
要经过多少琴技上的磨练,要有怎样的参悟过程,才能对生死有如此的认知。病榻上的字条与嘱托,看上去是他放不下的广陵,而更有感染力的,是一位琴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丝毫慌乱,依旧活在当下,泰然处之的状态。

—————
➂
传统文化自古以心相传,传承的是日常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联络。传承不是简简单单的教授技法,也不在乎派别,而是把这些点点滴滴播种在下一代人的心里,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把回忆牵扯出来,反复品读。关键时刻想起老师温暖安慰的话语,想起老师在那个当下所处的情境,这就是所谓的“衣钵传承”。在学院派传授知识技巧为主流语境的环境下,杨春薇依旧干干净净地守护着法脉相承。

那一碗“神仙汤”就是传承。
因为熏习,
杨春薇的学生们也都知道那碗汤。
他们品尝出的同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唯有与老师的种种情谊各不相同。
“神仙汤”折射了前辈们的生活,
如此朴素。
同时又照见了师徒彼此的内心,
如此强大。
-END-
小书斋原创|转载请注明
文中图片版权归主人公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