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侵刪
有人说,现代人必备四件套:“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钱包。若要去其一,则是钱包——毕竟,大多数人已经习惯手机支付,出门不带现金亦是常态;若要再去其一,则是钥匙——密码锁、指纹锁已渐成趋势;若再去其一者,则是身份证了——并非每时每刻都需要身份证明,况且,按照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电子身份证明的使用也为期不远。唯只有手机,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须臾不可离的。“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个体外器官。”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形象地描述了手机之于现代人的重要性。
确实,从某种程度而言,手机就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或者说,手机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衣食住行,这些现实生活的基本需求,都需要,甚至必须通过手机实现:网上购物,网上点餐,只需动动手指,就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行时网上订票,省去了排队等候的烦劳,退改签更是方便快捷。即使乘坐城市公交,手机扫码支付也省去了找零的麻烦,司乘两便。而众多房产中介APP,更实现了“人在千里外,资讯在掌中”,并且能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为你筛选、推荐各种房源信息,减轻了不少的奔波劳碌。
“有疑难,找度娘”,手机成为时刻在手的“百科全书”,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问题,没有搜不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的资讯平台,海量信息汹涌而来,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你的眼前呈现,让人眼花缭乱。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对新闻事件品头论足,这让广大吃瓜群众在品头论足中找到满满的参与感和存在感。各种社交软件,更是扩大了每个人的社交圈。“千里之外,见屏如面。”我们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也旁观和欣赏他人。社交软件的相对隐秘性,也让我们在这里说着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能说的话,在这里进行情感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甚至扮演着与现实迥然不同的自己。由手机催生的网络社交,也让很多人被裹挟进网络的洪流:朋友发圈,你没点赞,会被认为不够意思。自己发圈,点赞不多,会反思自己怎么人气不旺?该点赞的人没点赞,就会想朋友是不是疏远自己了?于是乎,定时浏览朋友圈,不一定关心内容,只要及时点赞,表示“已阅”,似乎成了网络社交礼仪。
手机是如此迷人,让我们沉醉其中不能自拔。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朋友圈更新了没,看资讯更新了没。晚上睡眼惺忪,还要恋恋不舍再看一眼手机,再翻翻资讯。走路时要看手机,吃饭时要看手机,开会时,偷偷看手机,更是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朋友聚会,大家围坐一圈,说不上几句话,就各自低头看着手机。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儿女们回家看望八十多岁老母亲,却围在老母亲身边只顾低头关注手机,把年迈的老母亲晾在那里。这种“团聚中的孤独和凄凉”,是该怪手机还是该怪沉迷手机的我们?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火是文明之源,让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但“水火无情”也让我们见识了火的残酷无情。手机也一样,在让我们享受到信息通畅,生活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沉迷于手机网络虚拟的美好,我们忽视了亲人的感受,减少了与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整天忙于刷信息的我们,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认真读完一本书。通过网络传来的一个个规范的方块字替代了书信,让从熟悉的笔迹中、从行笔的轻重缓急中感受远方的情感,成为过去。红男绿女间轻易就能得到的虚拟的美好,让刻骨铭心的思念成为稀有,让誓言和长情成为奢侈品。“刷圈”“刷信息”,手机像一个无形而巨大的泡沫,把我们的生活填得很满很满,我们没有时间发呆,没有时间欣赏花朵的绽放,没有时间看云朵的流散。我们懒于现实中交流,却忙于在手机上“群居”,但又不可避免感受这种虚拟“群居”背后的孤独、空虚和落寞。至于青少年沉迷游戏,伤害身心,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虚拟的世界很美好,但这种美好却像塑料花一样,看起来鲜艳绚丽,却没有生命。网络图片里的春天再鲜艳夺目,但你不走入自然界,就体会不到春天的花香草香,感受不到春风拂面的温暖和煦。网络聊天虽亲切,却体会不到相谈甚欢,如坐春风的感觉,体会不到眼波流转,双手相牵的“能量流”。手机屏上的信息再丰富,却没有展卷时沁入心扉的墨香,没有手指摩挲纸面的温润和踏实。
手机再好,网络再好,也只是一个工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走出手机的包围,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把生活的感受融入身体,把自己的感想反馈于生活,才能真正“群居”,才能摆脱“群居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