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没有来过哈尔滨,那个电视上的冰雪世界,松花江畔。十一因着一个活动,和家人朋友一起来了。
这个季节的哈尔滨还没有下雪,刚刚机场落地,就刚感受到一种古城昔日辉煌但如今风光不再的落寞。天气不太好,刚刚下过雨所以天空阴沉。
我们被活动主办方安排借住在一个阿姨家里,叔叔好心,从拿钥匙的地方送我们去家里。阿姨92年信主,30年后叔叔在2012年信主,正好我也是2012年受洗。
叔叔介绍说,哈尔滨因为老车站和城市发展的缘故,分为好几个区,以一条通往俄罗斯的铁路为界,分为道里和道外。然后因着不同的火车站,又分为不同的区。各个区域发展不同,所以哈尔滨的街道都没有四平八直的,都是小小的街道,拐来拐去绕圈圈。哈尔滨在二战的时候,接收了很多犹太人,数量仅次于上海,所以这里有很多犹太人纪念馆,是当时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繁华的城市。
家里非常温馨干净,而且离中央大街只有几百米,叔叔送我们回家就匆匆离开,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哈尔滨之旅。
中央大街修建于1900年,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当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形状大小像俄罗斯的小面包一样。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中央大街现在还没有冰雕,但是大街两边都是各种热闹的商铺,中央大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在异域风情的建筑里,处处可见哈尔滨红肠、马迭尔冰棍,街道上飘扬着优美的俄罗斯风情音乐,让人似乎置身于俄罗斯。
晚上的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和艺术的快乐。马迭尔音乐阳台,是一个临街的小阳台,每天晚上都有各国艺术家来为中央大街的游客免费表演。有激情四射的小提琴家,热情奔放的巴西女郎桑巴热舞,还有西班牙小哥吉他弹唱的悠扬。
看完了听完了,要大饱口福,东北最有特色的东北铁锅炖,是在一口大铁锅里,把食材直接现场烹饪,我们选了江鱼锅,大白菜、鲜嫩的现磨豆腐、茄子先下锅微炒,然后就是三条新鲜的鲫鱼、鲤鱼、鲶鱼以及调好的酱料一起下锅。盖上厚厚的木头锅盖,大火咕嘟咕嘟二十多分钟,锅里就热气和香气一起溢出。食材半熟的时候,再加上东北特色的粉条,继续煮八分钟。这时候还在锅沿贴上玉米馍,然后继续煮。开锅的时候,一锅炖已经香气浓郁的呈现在眼前,豆腐鲜嫩,鱼肉清甜,玉米馍底下有一层焦壳,香脆軟糯。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的温暖饱足,满有家的感觉。。
期待接下来的哈尔滨之旅,精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