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看了何伟的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和《奇石》。作者本名叫彼得海斯勒,地道的美国人,在中国生活过多年,中文交流毫无障碍,何伟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如今在百度百科搜“何伟”显示140条,不过并未收录彼得海斯勒,首先跳出的是郭德纲的前徒弟何云伟(原名何伟)。
我多年前已经听说过何伟的名字及书,具体在哪篇文章中看到的推荐已经不记得,我曾经已经添加到了电子书架中,不过一直未曾阅读过。这次机缘巧合又听到不少人说,于是决定一鼓作气看一遍。我一直以为他是用中文写作的,而且评价写的挺好的,这不免心生敬意,毕竟中文本身就很难,加上他还是出生在美国,成年后才来的中国,我们知道,语言学习年纪越大越难学习,何况中文本身也是世界上排名靠前难学的语言,他竟然还能用中文写作,可不让人佩服吗?
另外一点,我们中国人对于外国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端的就增加了好感,这种好感细究起来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点我认为是确定的,外国人说中文让我们有民族自豪感,这可能和我们过往的历史有关。当然可能还有不少别的理由,我一时也想不到。
我们有时刷视频,看到外国人的博主,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还是不停的夸赞中国,心里觉得他说的真好,觉得这老外不错,能处。如果换成一个中国人在那说,可能就得挨批评,说他尬吹、虚假。有时想想觉得挺好笑的,外国人在中国的视频平台用中文夸中国,他给谁看呢?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也看不懂呀。人家把我们的心理摸得透透的。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继续我要说的主题。三部曲89万字,我断断续续看了40来天,直到看完《寻路中国》我才知道原来作者是英语写作,后来翻译成的中文。看到最后一本《奇石》,说起来已经是一篇篇文章组成的文集,但我忽然感觉耐心已经被耗尽,多次想放弃不看,我觉得看前两本书时还能耐心一点。
可能由于《奇石》中有一些写的是美国,也写了一些埃及的事情,我对那些人名或者那里的事件看的一头雾水。前两本写中国的倒是看的津津有味,觉得离我很近,却又隔了历史和距离,作者以一个外人的角度,发现的事情和观察到的细节和我们自我感受的又区别很大。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生活中平常的天天可见,我们完全会忽略那些稀松平常的东西。但对于外国人来看,一些和他生长环境不同的事物都会让他有了解的冲动。加上他本身就是记者,有想当作家的想法,我们忽略的细节,觉得稀松平常的事物,在他的眼里都是不同的东西,于是我们像站在遥远的地方来欣赏自己的家乡,那完全是另一种风景。
我记得我曾经看到我的妹妹他们在老家用无人机拍摄的乡村,时令大概是5月份,田间地里到处是绿油油黄灿灿的色彩,我一眼都没看出来那是我们的村庄,确切地说我从来没发现我们的村庄也能这么好看。
在《寻路中国》和《江城》中我就有类似的感受,当然里面不尽然都是美景,也有一些我们如今看了会有些气愤的地方,不过我们确实在他笔下感受到正处于城市化高峰时期的中国,道路、城市、人们都在发生着剧变,物理空间、精神空间都在不断地变化调整。
在这之前,我一直对于“非虚构作品”不太理解,这是近些年常听到的词语。看完他的三部曲之后,我觉得大致了解了什么是“非虚构作品”:所述事情是真实的,自己要深度参与所述事物,并融入所描述的环境,真实的体察所描述的生活,然后通过观察和对话采访,然后通过一定的叙述手法写出来。
至于书中有没有意识形态的东西,我想多少有一些,但整体来看,作者还是通过一个外人客观的视角来描述他在中国所经历的事情,而且他呆的越久他也越明白,有的时候很多事不是意识形态能解决的问题。
我之所以发出题目的感叹,是由于阅读到最后一本书时,我好几次想放弃不看了,他不像纸质书,我还可以放在床边先翻另一本,因为我知道如果我翻开另一本书后,可能这本书我就再也不会看了,虽然不看也并没什么,只是我内心有些罪恶感罢了。所以我觉得看电子书还是看单行本比较好,这样一来我看的比较快点,有成就感;二来如果第三本不想看就不看了,毕竟那两本已经看完。
话虽这么说,我最近电子书又翻开了一本比这还要多8倍字数的书,这次我是准备慢慢看,不求着一下子给读完,中途会夹杂着看看别的,不然我觉得等700多万字看完,头都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