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砖的验收及铺贴工艺
一、材料验收
依据标准:《陶瓷砖》(国家标准,编号GB/T 4100-2015)及企业内控标准;
1、验收工具:钢卷尺、游标卡尺、平整度尺(靠尺)、塞尺;
2、验收步骤:
1、资料检查:进场产品必须有国家认可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需加盖厂家公章),产品合格证;
2、外包装检查:包装完整,包装上产品品牌、规格型号应与订单要求一致,包装上应清晰注明产品等级:优等品,如外包装破损,破损箱必须全部开箱检验;抽样检查瓷砖表面是否平整、洁净、无歪斜、缺棱掉角和裂缝现象;瓷砖接缝应平直、光滑;在卸货过程上下砖时,施工单位可在车边边缘处放块橡胶制品后进行卸货,避免崩角或造成其它不必要的破损;产品堆放方面不要平铺后叠在一起,需竖立堆放;产品搬运时请用推车等专业载具,轻拿轻放,不要使用其它用途的载具来装运瓷砖。
3、对板检查:根据企业验收原始样板核对砖的纹理效果及颜色,要求表面效果与样板相符,纹理相似。同批次无色差,不同批次无明显色差;
4、相关技术要求:

5、尺寸测量:用游标卡尺或卷尺测量砖的边长或对角线的数值,是否符合包装箱标注的工作尺寸的的偏差(即产品验收标准数值)。
6、平整度测量:按抽查比例抽取货物,放在相对平整的地面上或平台上观察其平整度。然后利用靠尺和塞尺进行测量:①靠尺平行放在砖内离砖边约2CM的位置,用塞尺进行测量;②靠尺放在砖对角线位置,用塞尺进行测量。不可将瓷砖背对背或面对面进行检测,会把瓷砖的变形度放大,误导检测数据,增加数据的不真实性。
7、瓷片可以泡水后再测量。瓷片的吸水率>10%,由于瓷片的磨边工艺采用干磨处理,刚生产出来的砖需有一定的释缓过程周期,当使用时正常泡水后,瓷砖的平整度就会恢复至理想状态。
二、铺贴
1、核对外包装上标明的编号和色号,不同色号不得在同一空间使用。同一款瓷砖,不同的出厂批次会有一定的色差,厂家会经过分色将相近颜色的瓷砖分为同一个色号。

2、铺贴前用钢丝刷清洗砖底污物和粉尘。瓷砖厂加工时容易在瓷砖背面形成一层白色粉末。这层粉末会在铺贴时形成阻隔层影响水泥砂浆和砖的接触,从而降低粘结强度。所以铺贴前一定要认真处理,必要时可在泡水前后进行刷洗,确保灰浆无残留。

3、铺贴前请注意检查基层平整度是否达标:一般规定,墙面基层平整度≤3mm/2m,当基层不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水泥砂浆对基层进行找平处理。
4、铺贴前需将基层的砂浆、浮土等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湿度控制在30—70%。 墙面应检查基层是否有空鼓情况,发现空鼓应铲除后重新批荡找平。

5、涂有防水层的墙体,应做拉毛或挂钢丝网,防止后期发生空鼓


6、瓷片吸水率高,铺贴前必须泡水,水面超过砖面浸泡4小时以上,捞起交叉放置待表面无水后才可以进行铺贴。如果泡水时间不够,铺贴上墙后,瓷片会吸收水泥砂浆的水分,导致粘接力下降,后期会造成空鼓脱落。

7、建议采用325#硅酸盐水泥,水泥砂浆标号间接影响它与瓷砖的凝结效果。标号太低,会导致瓷砖与水泥砂浆直接脱离,瓷砖出现空鼓。标号太高,瓷砖在水分蒸发后收缩明显,如果瓷砖承受不住就会被“抓裂”。使砖和底层结合牢固。粘结材料要均匀,在水平的基面上,用齿刮板均匀的将瓷砖胶形成条齿状布局。

8、铺贴时需按砖底箭头方向铺贴,如遇到贴不平可以适当转换方向或贴到墙角, 另外也可用作切割。对于纹理明显的瓷砖,为了保证铺贴后的视觉效果,需要按照瓷砖底标上的箭头方向进行铺贴,否则容易出现纹理对不上的情况,还可能导致不平整。


9、贴砖一定要留缝,因为瓷砖在环境影响下会发生热胀冷缩,预留砖缝可避免相邻瓷砖相挤压而出现空鼓脱落。另外,瓷砖留缝也可以减少因瓷砖尺寸误差和手工操作误差引起的接缝不齐、铺不平。铺贴时,砖于砖之间应预留灰缝,防止粘结剂和砖的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瓷砖拱起或空鼓。施工时请使用专用十字卡,避免留缝不均匀。墙面铺贴要求留缝2mm。


10、铺贴完成后,应及时用干净的湿布清除砖面的水泥浆及其它污渍。铺贴12小时后,应及时检查瓷砖铺贴效果(空鼓率、是否有裂痕等),若发现不合格应重新铺设。铺贴完成24小时后,方可进行行走、擦洗。
11、瓷砖铺贴完毕后最好在24小时后进行勾缝处理,用事先调制好勾缝剂均匀地涂在瓷砖与瓷砖之间的缝隙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