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陷入误区,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尚未以自己的心感悟作品的美好,便将一大堆关于作品的批评文字扔进脑中,于是,所余工作成为如何有条理地组织他人的思想见解,然后用一种自己能够表述清楚的方式讲给学生听。
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病在于自己永远无法从自我的角度真正认识文本的价值,只是一个媒介,从他人之说,讲他人之言,于己,毫无成长助益。细思极恐,于是,逼迫自己好好做个文本解读。
《壶口瀑布》作者梁衡,其语言风格极有魅力,笔者平日读到他的作品就觉怡然。此种感受源自作者对于文字的敏感,对于世间万相的敏感,尤其是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领悟。一个人的悟性高低似乎总是脱离不了对于自然的认识的,佛祖拈花之时,在那一瞬间,自然与人便已打通,花之形态、味道等与人之气息、感应融为一体,观者所见为何?自见悟性高低,于是微笑者窥见这世间大自在、大自由,窥见人生之奥义。此境何其佳!
得法如此,读书亦然。教师每教给学生一篇文章,自己对于文本的领悟高低就决定了教学的境界。窥得文字之妙者,往往令听者亦有所悟;自己对于文本尚未解透,谈何传道授业解惑?故,我当与每一篇文本发生一种微妙的联系,当文本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诉说这人生、世界时,笔者能否以足够澈悟的思想在同一空间与作者、文本进行欣然的交流?这便是解读之功。孙绍振老师谈及还原法、比较法,确乎在很大程度上让文本的本质袒露与读者面前,然而,如何观察,尚需一双慧眼。
闲言止此,入于文境。
课文第一段一句话,交代了壶口的位置以及“我”与壶口的交集。其中“两次”一词既是写实,亦暗含一种比较之意。语言简明而准确,入题快,无枝蔓。
第二段写第一次于雨季看壶口之事,描写壶口瀑布气势盛大而令自己心生惧意。此段思路为:有人告诫危险——河如沸水,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涛声震耳——匆匆逃离。作者于此段中突出壶口之险令人心惊。气势大则大矣,然而只有气势,甚至有危及生命之虑,则美感亦无从谈起。从审美角度而言,一个人如果忧惧自身处境,很少有心情能够真正欣赏。笔者所理解的欣赏,当为情有余暇,思有余音,能够抽身,亦可容身。可从景物描写与作者心理两个角度赏析此段言内之意。对于壶口的描写,作者所用之词、句皆制造一种惊恐的氛围。“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等无一不突出壶口瀑布给人带来的视觉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中似乎并未蕴藏着美的元素,而是“险”以压倒性的优势替代了“美”的因子。从作者心理角度看,“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等句直接言明观感,令读者随之生出畏惧之心。
然而,此段所写的用意便在于此,成为一种衬托,雨季的壶口只有单一的磅礴的气势,而枯水季节的壶口却带给作者多样的审美体验。于是,进入重点。
明日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