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会有种轻松愉悦的感受。我接受恩典,虽我并未信仰基督教。但是我诚心接受作者斯科特·派克所说的让人更好,从问题中走出来的潜意识之外的神奇力量。它也会是自我努力的结果。
自律。忘记是2017还是2018年读过这段文字。自觉刚走出学校,不够自律,没有校园的环境,一度迷失自我。刚工作的半年到一年里,摸索着颠簸着走过了。想起来都是一段不愿意再回首的日子。说起自律,那时对食物、对学习的规划、对未来都没有自我掌控感。整日处于一种茫然中。后来变胖20斤,成为了现在的自己。读这段文字的心境记不住了,但是现在的生活,在逐步的变得有规律。每天跑步去上班,每天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天能复习多一点的内容就复习一点。一遍又一遍的努力着早起,现在已经6点多可以起来了。看起来延迟满足自己也能够做到了。总体上,现在自认为自己已经在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了。
爱。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需要关爱和温暖,害怕一个人太久的生活。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状况。我一直有种担忧自己会不会得严重的抑郁症或者别的焦虑症、狂躁症之类的。所幸运的是,我修过心理学,也会安安静静在周六的日子里阅读完《少有人走的路》。作者说,能读完这本书的人,都是具有让心智更加成熟的主动性,我一定是其中之一。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看例子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是否要承认,我不完全爱我阿姨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我甚至是抗拒的,反感的。我讨厌她否认的是行为和方式,12-19岁期间的7年,我对她的忽略和反抗,就想一个刀子长在心里,一直在。我需要小心翼翼的去生活在家庭里,对人对事都要小心翼翼,因为但凡因为无意中做错了事情,也会被反复的责怪,同一件事会被说很多年。作者说,你要记住你此刻的年纪,你已经不是过去少年的你。我一直认为父亲忙于事业,没有精力和时间关注到我,我是一个不被看见的人。即使我做出了很多想被看见的事情,依然没有回应。唯独很糟糕的是,我没有通过学习成绩好去赢得她们的关注,反而赌气,不好好学习。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我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会习惯性紧张和焦虑,而不是去分析问题,思考自己本身可以做什么,有哪些资源(人、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协助自己做什么,因为自己的世界里,一直都是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人孤零零的面对。这些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29岁,我依然有些内向,部善于做很多事情,精神还是容易紧张,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会感到心悸不安。看完这部分我知道,自己是积极主动的,我能够面对问题,不再去懊恼怎么自己是这个样子。我会去思考,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是什么,如果父母就是这样的,我要怎样去接受,自己能够做什么。如果,谈不成恋爱,没法有一个人可以相伴,自己一个人,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精神贯注的人或者爱好,如何一个人去实现更好的自我照料,去让自己的心灵不断的成长与进步,直到生命的终结。作者最后还是落脚到“自律”。一个人倘若能够鼓励自己不断成长,不去懒惰,足够自律,那她就会迎接恩典,获得平静,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灵。
成长与信仰。作者谈了宗教和心灵问题的关系。因为是西方文化为背景,我读起来只觉得宗教对人心理状况的影响很大。想起来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是因为宗教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好了。如果有一天,我皈依了一种宗教,只希望自己依然拥有健康、平和的心理状态。
恩典。这部分描写了一种奇迹,一种好运。我理解的是,要积极主动,不能放弃自己,敞开自己,真正的用自律的精神爱自己,用爱去接纳自己,用理性去对待自己。我读完就觉得,可能恩典也会降临到我的身上。因为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自己也都走过来了。那些创伤也在慢慢的转化。我想,有一天,会可以一个人也生活的挺好的。
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和精神会融入我的意识和生活,让它们潜移默化的被影响,被恩典,被转化,拥有幸福、快乐、平和、安定、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