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4

作者: 雅俗共赏Y | 来源:发表于2021-08-21 22:42 被阅读0次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也同意孔子的观点。有人说申枨这个人是刚强不屈之人,但孔子却说他有欲望(可能是过分的或者私欲),不能称得上刚毅不屈。

倘若一个人私欲过强,那他就很容易被击败。面对不得不做选择的时候,他会犹豫,甚至判断错误,而徇私枉法之人不在少数。心中没有过多的欲望,才能保持内心的纯洁刚正,做一个正直的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子贡所说的,可孔子却说子贡难以做到啊。的确如此,能这样做的人能有几个呢?我们嘴上天天说别人“双标”,实则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人都难免有私心的,我们只求问心无愧即可。每当我们要命令他人的时候,多想想如果这样对自己会是怎样的感受。我们拥有一颗同理心、同情心,让我们时不时唤起它吧!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君子务本,孔子务实。不同于老子,孔子不喜欢说一些玄乎的东西,所以他说的部分往往具有可实践性。他关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鲜有谈及“性与天道”的。

所有的问题,都是引起思考;所有的言语,都是为了唤起行动。有时候,我恨不得做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因为除了行动我没法表达。

一行胜一言,一遍胜万变。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听到后,你能立刻去做到吗?心动不如行动,坐而论道,不如行于天地。

学的知识越多,越需要我们去温习。如何去温习?实践是最好的方式。

不要让自己的问题越变越多,细嚼慢咽才能吃好一顿饭,明天的饭今天可不得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文”在古代是对一个人十分敬重的称号。在孔子看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便是判断标准之一,而这两点要做到,并非易事。

敏而好学,聪明又要好学。方仲永,虽敏却未学,终成为无名之辈。可见,光有天赋还不行,还应当勤学。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有些人,的确有一定学问,但碍于面子,不能做到虚心请教,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其实这段话类似的在前文已经提过,君子当谦逊、敬业、爱民。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君子都应该尽量做好。

相关文章

  • 24《论语》

    01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论语-24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也同意孔子的观点。有...

  • 何何读论语 012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论语的解读。 ——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2 为政第二 为政篇共24章,今天看看19-24...

  • 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

    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五》四 2017-09-24名嘉汇 《论语·公冶长...

  • 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成语 见义勇为 释文: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原文: 《论语·为政》(2·24):“见义不...

  • 论语详解 24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4)作者:缠中说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详解:这是自古以来引...

  • 跟读论语(2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夫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做事的缘由以及他内...

  • 论语背诵(24)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 24/180 论语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 ...

  • 论语学习24

    宪问篇17-19章内容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jq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