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人物历史
戚继光:最恶劣的环境里也能开创事业,最普通的群体也能打造成强大的

戚继光:最恶劣的环境里也能开创事业,最普通的群体也能打造成强大的

作者: 思考方法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4:39 被阅读170次
来自网络

在重文轻武、军备废弛的明朝,戚继光竟然能将一群最普通的农民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的铁军,他究竟有什么团队打造秘法?为什么他的部下对他惟命是从?为什么他写的书能成为八路军的军事教材?

1.被污指通敌,心情凄凉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有时倭寇纠集海盗达到成千上万,他们不仅仅劫掠财物,还攻打城市,成了危及明朝根本的祸患。于是明朝责令东南沿海军政大力剿贼,戚继光也在其列。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29岁的戚继光因为久攻敌营不下,被免官,后又因倭寇逃离,被弹劾,说与倭寇勾结。贼巢久攻不克,虽然不能全怪戚继光,但是事实,他无话可说,但说他通敌,确实是污蔑,戚继光很气愤,但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明朝武将被文官随意弹劾不是头一次,见怪不怪。为什么?这还是因为明朝重文轻武,一元政治的根本体制所造成的。

来自网络

2.毫无生气的环境,让人压抑


什么是一元政治?就是以文官核心的政治集团占据压倒性优势,他们决不允许有一个能与之抗衡的军事群体存在。武将的勇悍与文官所崇尚的“中庸”水火不容,武将的血气方刚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匹夫之勇”,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

“重文轻武”在明朝中期已经显出了亡国之相。

首先,征兵制度已近崩溃。明朝的兵源来自于“军户”,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袭。但是“民户”被编入“军户”大部分被强迫,所以换籍和逃兵层出不穷。明朝号称有200万常备军,其实徒有虚名。

其次,供给制度几近愚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古自今,保障供给与前线作战处于同等重要位置,可以说是常识。但是明朝施行的是分散供给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后勤部门,一个军队可能被十几个地方政府供应,一个地方政府也可能供应十几支军队,如此分散,难免供应不及时或者不充足,军心如何稳定?再看武器供应,以战船为例,一个总船厂由多家小船厂提供部件,这没有问题,但致命之处在于没有一个统筹协调机关,周期考核、资源互补没有任何上层机构统一管理,一盘散沙。

最后,军队管理极其松散。军队所在卫所大部分被军户抵押和出卖,而且士兵主业多不是训练,而是被军官当做营造和运输的劳工,甚至留在家里充当仆役。戚继光曾经就废除过这种恶习,这导致除夕夜里,他所住的堂堂总兵府连煮饭的柴草都没有。

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生态下,军队的战斗里几乎是“零”。1555年,一股六七十人的海寇从东南沿海登陆后深入腹地,越过杭州,抵近芜湖,围绕南京一圈,一路烧杀抢掠,杀伤四、五千人。《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贼自绍兴高埠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犯南都,六七十人经行数千里,杀伤无虑四五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而据记载,光南京就驻守常备军12万。这件事,据历史大师黄仁宇考证,在西方中国史教材中都有摘录。可谓“名扬四海,惊动中外”,这股海寇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来自网络

3.训练新军,人生转机


戚继光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打仗的,他前期就是带着这样的军队打仗的,所以久攻敌营不下,绝不仅仅是将领的责任。但是上天眷顾,当朝廷正准备拿问时,他却奇迹般地打胜了,朝廷只好让他官复原职。

不久,戚继光被调往浙江抗倭,开启了他开挂的人生。但是,万事开头难,初到浙江,戚继光看浙江兵实在是毫无战力,不堪重用,就提出了训练新军的建议。

按照以往的成例,这样的“乞求”是毫无采纳之可能。操握决策大权的文官们一味崇尚各方平衡,即使平时改变仓库的位置也会被视为悖于施政平衡的原则。但这次确实已经火烧眉毛,倭寇攻陷沿海城市已经威胁到明朝的根基,威胁到他们的身家性命了。于是朝廷批准了戚继光这一提议。

来自网络

4.练兵有法,戚家军名震天下


在得到朝廷正是同意后,戚继光从零开始,重新招募新兵组建新军。那么,他是怎样将一群新兵蛋子训练成一支闻名天下的“戚家军”呢?

(1)把严“选兵”之源头

戚继光高度重视兵源,他说“兵之贵选”。他选兵“必胆为主”,武艺、力气都可以训练,唯独“胆气”难得。没有“胆气”就重精神、力气、形貌。但他更重视各小队长亲自推荐同乡新兵,因为他认为,有没有胆气,精神、力气如何,从小玩到大的同乡最清楚,戚继光就是这么务实。

戚继光深知军队的特性,在具体选兵时只收乡野之民,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些兵“畏官府,畏法度,不测我之巅倒之术,诚信易于感孚,忾气易于振作。”最忌讳城市游民,这些人奸猾狡黠,不仅临阵脱逃,还会煽动军心,所以面目光白,行动矫捷的一概不收。这些未必全部正确,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戚继光确实找到了一批敢打敢冲,听从指挥的士兵。

来自网络

(2)严守“军法”之核心

治军的核心就是严行军法。人寡感之以情,人众约之以法。人少可以讲感情,因为有精力来经营,但人多了,人的精力分不过来,就要用制度来管总。戚继光的“严法”不仅仅在“罚”,他充满辩证智慧,同样重视“赏”,他这样通俗地讲:“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侄子,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他将赏罚视为同等重要,认为光有威严,那么“威之反为仇,严之反为敌”,所以必须用“重恩收其心,结之以至诚”。

戚继光绝不是口头说说。在一次战斗中,四面环水,中间只有一座石桥可以通行,他督促军队拼死夺桥,一队36人全部阵亡,二队再进,死一半,这时部队就往后退,紧急关头,戚继光连杀12人。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士兵重新拼死向前,部队夺桥而过,大败贼寇,溺死万余人。

其实,或许戚继光的很多做法并不是独创,但他之所以能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的严格执行,传说他的儿子违反军法都被他处决。所以张廷玉编著的《明史》说他“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再次,严求“练兵”之实效。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来自训练,他的训练和现在公司培训一样,也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但他太重实效了。比如理论学习就是学习他编写的法令、训练技法,如何检验学得如何?决不是像现在考试做卷子,就两个字:全背!“一日限定短条记三条,长出一条”。他写的《练兵实纪》其实就是他在军中施行的训练手册,厚厚几册,但文字通俗,适合文化水平低的士兵。每个士兵按照自己的官位大小都要背熟与之相关的内容,将军更要全部知晓。通过这样的方法达到“一军之义,即至愚者皆得通晓”,从而“可以人自为战”,可以“以一数十,扩而充之,一年之内,节制数十万,可以立就云”。

他说的确实不假,他最先只训练3000兵,然而两年内增加到6000人,三年内直接扩充到1万人。再过几年,他调守北方,更是从浙江调来2万人。他的“实”从他编写的训练法也可以看出,他把一套武艺、兵器使用要点分解到每一个动作,清清楚楚,用现在流行的方法来定义就是“刻意练习”,正是这样的求实,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大。

来自网络

(3)铸就“忠诚”之灵魂

军队不仅要战斗力,还要忠诚,要给军队赋予思想,就是说要让军队感受到荣光,知道军队的使命,就好像有了“灵魂”,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然军队不过是士兵讨饭的工具,谁心甘情愿卖命?他对士兵说:“你们本为立功名报效而集,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的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

“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粮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戚继光还通过一些宗教仪式来固化这样的思想,总之他让这支军队有了保家卫国的忠诚意识。

如果士兵奸淫掳掠、砍人树木、作践庄稼必定“从事军法抵命”。所以他途径的地方,百姓“杀猪牛,贩酒米等待,是个店上,也要留住一日”。1583年,戚继光从北方调往广州,蓟州百姓罢市,拦道遮住戚继光的轿子,放声悲哭。更是为他刻石立像,建立宗祠,为他祝福。一个群体、团队的领袖能达到如此境界,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是说几句“有福同享,为人谋利”的话就可以,必定是年复一年的坚守和践行。

(4)追求“精准”之谋略

一支强悍的军队如何使用也是打胜仗的必备条件,戚继光能打硬仗,也善用伏兵、奇袭,但支撑他这些的是他的严谨和细致。打仗时,他总是极力收集准确的信息,力求精准。战斗以前,他总是把各种因素反复斟酌。临阵前两三天,他要求侦察兵两个小时报告一次;地图使用红黑两色绘制,敌我双方一目了然;条件允许,还让人捏造沙盘;他用740个珠子作时钟,按标准步伐时间一步移动一珠,精准计算时间。他的作战几乎已经是近代战争指挥的雏形,具有跨时代意义。所以黄仁宇评价他说;“能够做这样精密的考虑,就几乎没有任何因素不再他的掌握之中”。

面对如此凄凉的政治体制,戚继光从未希冀于凭个人能力改变大环境,比如他几万人的部队从未设立统一的后勤机构。明朝另一位名将,俞大猷曾企图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军事制度,提出大办战船,精减士兵,提高待遇,于海上消灭敌人。但是这样的提议因为已经触及一元政治,需要大力改革,毫无疑义地搁浅。戚继光只是面对现实,踏实地操练他万余人的部队,所以他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从不做不可能的事,只在自己能改变范围内,把事做到臻至完美、无可挑剔的境界。


来自网络

这样务实的作风、这样严格的军法、这样求实的训练、这样忠诚的精神、这样精准的指挥,成就了闻名天下的“戚家军”。黄仁宇说,从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曾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明史》记载的兴化之战,戚继光指挥部队连续追击倭寇至半夜一点,而后连克六十营,斩敌首上千,黎明入兴化城,百姓才知打了胜仗,于是全城欢呼,牛酒犒劳。甚至连明朝大文豪王世贞也对他推崇备至,亲自为他的书作序。曾国藩也十分推崇其治军思想,组建湘军就是“略仿戚无敬成法,来伍练技”。18世纪的日本曾连续翻印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摘录戚继光的练将论述,编成《戚继光治兵语录》,供指战员学习。美、德的学者也专文研究。

戚继光声名远播,中外皆知。他用事实证明了,只要踏实,在最糟糕的环境下也能干一番事业。而我们之所以不能像他一样,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而是学不到他的较真和严格。

【征友】敬邀各位关注本号,阅读以下快速提高思维质量方法及有关历史人物的文章:

1.怎样深度思考?看后就让你的思考能力超过80%的人

2.有主见的人是怎样思考的?

3.他一出生就被母亲嫌弃,却被毛泽东赞之“此人厉害!”

……

相关文章

  • 戚继光:最恶劣的环境里也能开创事业,最普通的群体也能打造成强大的

    在重文轻武、军备废弛的明朝,戚继光竟然能将一群最普通的农民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的铁军,他究竟有什么团队打造秘法?为什...

  • 秒赚之所以伟大......

    秒赚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它给所有有梦想的人提供了最简单最便捷的创业平台。 在这项事业里寒门也能出贵子,麻雀也能变凤凰...

  • 小幸运

    幸运是,当你看到最普通的事物,最平凡的场景,也能心生欢喜。不必说初秋的凉意,不必说桌上的短诗,也不必说鱼缸里的游鱼...

  • 20221125晨课

    “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我们也能找到力量和自由。亲爱的,你具有某些自己不知道的能力,请运用这种能力。不要做灰姑娘...

  • 第一次看见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

    再强大的人也并非万能,刀枪不入,如我这个普通人更是。 当我在最困难,最无助,而没有从最亲近的人获得帮助时,我亦会感...

  • 留学:能经受最痛苦的,也能享受最好的。

    近年来留学热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但凡是家里经济状况稍好些或者具备一定条件的,选择去国外深造也许并不坏。作为一个...

  • 普通的改变,也能改变普通

    1 最近见了一个朋友,差点以为自己认错人了。他原本是个不折不扣的胖子,现在却去掉了一身赘肉,瘦了很多。 我笑着问他...

  • 普通的改变,也能改变普通

    ​ 1 最近见了一个朋友,差点以为自己认错人了。他原本是个不折不扣的胖子,现在却去掉了一身赘肉,瘦了很多。 我笑着...

  • 内心健康很重要

    人出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在最好的环境中也感觉不舒服。 反之,内心健康的话,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活得很快乐。 所以...

  • 在最恶劣的环境成长

    杨泽平 几颗种子,落在磨盘上。被风吹拂,到处滚动。后来,落到磨盘中间的圆眼里。又是几阵风刮过,一层层浮土盖在种子...

网友评论

  • 人间三十年:重赏重罚重信
    思考方法:@人间三十年 是的,信字第一
  • scvhuang:好文章,顺便有个问题请教,后来明朝打不过满洲人是不是因为这只部队随后衰败了?
    独孤紫龙:@scvhuang 戚家军好像是明朝大举攻金惨败的整场战斗里作为援军全军覆没了- -
    scvhuang:@志力之行 实在可惜了
    思考方法:@scvhuang 打满州人已经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了,加强没有戚继光的经营,这支兵肯定不行了。还有这支兵其实也只有几万人。因为体制问题,培养这几万人都已经费了好大劲。后来军备不振是当然之理。
  • 迈步向前行:戚继光将军,主编的《纪效新书》,虽然至今还没机会拜读,但20多年前就知道有这部著作。因为(武当)松溪派内家拳术,有提及此书,大概意见就是有几个拳术套路,在《纪效新书》中就有详细记载。
    思考方法:@迈步向前行 有教练吗?我其实也想练,但是发现我其实想干的事太多了,多则惑。以前练过太极,但只到猫步就完了。:sweat_smile:
    迈步向前行:@志力之行 武术是业余爱好,读高中时就开始练拳。风格以近身短打、一招制敌为主!不合适上台表演和打擂台!
    思考方法:@迈步向前行 小弟我只看了部分关于治军思想,因为里面的拳法术语专业,不甚明白。
    话说,你懂拳法武术?
  • bb422b7305f6:治军当学戚继光
    思考方法:@Mr_Tianwen 谢谢支持
    思考方法:@Mr_Tianwen兄台高见。估计治军的人差不多都一样吧,戚继光只是其中一代表。

本文标题:戚继光:最恶劣的环境里也能开创事业,最普通的群体也能打造成强大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k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