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四 四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 马莹琰 | 学海有舟,医路奋蹄 」
人 物 介 绍
马莹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师,博士。2016届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德国汉堡大学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主攻儿童屈光不正,眼病的生存质量及卫生技术评价。
1
许多时候,人的儿时经历与他的人生轨迹如影随形。医生马莹琰被问起从医最初的动机,便会想起小学一位同学,马莹琰夸她人聪明,成绩好,长得又漂亮,如果能如期完成学业,必是站在C位的尖子生,只可惜小学生活才过了三分之一,便被发现患上脑瘤,不得不休学回家,马莹琰去看过她一二回,痛惜生命的脆弱。也许从那时起,对人体结构和生命健康的兴趣,便在马莹琰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埋下种子,静待春雨。
高考时,马莹琰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录取。读完第一年,儿时埋下的种子开始发芽。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转入医学院,并在报考硕士时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幸遇见导师邹海东,从硕士、博士一直到临床医生,跟随导师,学习他高尚医德和学术成就。
在邹海东的指导下,马莹琰完成了《上海儿童近视流行及预测相关研究》。2000年,全球共14.1亿人患有近视,其中1.6亿人为高度近视。近视若不予以矫正或矫正不当,会导致严重的视力损伤,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近视若控制不佳而发展为高度近视,则成为许多致盲性眼病的高危因素。近视往往始于儿童阶段。马莹琰通过对嘉定地区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近视患病上升的拐点恰好是儿童入学的年龄。她又在宝山地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随访调查,在研究的基础上,马莹琰发现,基线屈光度数可以作为近视预测的有效单一指标,近视预测有助于近视防治关口前移,加大对高危儿童防控力度,有利于减少或减缓近视的发病。
2
马莹琰1米7的个子,为人大气,性淡如菊。相比那些规划得明明白白的人生,马莹琰相对跳脱又不乏笃定。医学,从来就是一种传承。她确定了自己眼科医生的定位,眼下,只想着跟在导师身后,学习他对待每一位患者的真诚与良善,学习他处理疾病时对微小细节的专注与敏锐,从而饱满自己的医学生涯。她说:“一台手术,我现在的任务就是做好主刀的助手,术前细心检查,术中精心配合,术后悉心关照病人。”马莹琰知道,用心从医,精研医术,才不致于一叶障目、误人性命。
马莹琰说她接诊的病人并非都来自外地,有的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她痛惜他们对自己的健康不以为然,对身体的不适能拖则拖,误以为身心健康受损是现代人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对糖尿病导致的视力下降,常误以为是白内障,只求看清个大概便满足,不深究糖尿病眼病若不治本很有可能会致盲。马莹琰感叹一己之力终究有限,但她尽力而为,因为“患者视力微小的改善,都是生活质量极大的提高”,所以她对每一位病人都仔细检查,认真提醒,甚至与病友加了微信,千叮咛万嘱咐,看到病人术后饱览美景、工作获奖的照片,她便满心的欣慰。
眼科需要医生心细如发。马莹琰认为眼科医生的细致,与性格关系不大,而与责任心、技术密切相关。她以导师为例,她说邹主任手术时干净利落,没有一个动作是多余的。有人说邹主任温和儒雅,看上去性子不急不躁,马莹琰忙纠正道,老师在临床和学术上其实蛮“急”的,病人有问题,他要求马上解决,学生请他审阅学术文章,他总是第一时间给予修正、回复。
3
如今,马莹琰三十而立,正静静地沐浴在盛夏的阳光下,整理着有关糖尿病眼病和儿童近视的数据与资料,与此同时,养育刚刚出生的宝贝儿子林潼。她和先生寄语孩子: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马莹琰的先生是她公共卫生学院的同学,专攻医学统计。他们小夫妻俩同在眼科这个领域工作,不求把未来规划得多有深度,只希望立足当下,做好本份工作,让前来就诊的老人小孩都能生活在光明的世界。
采访/张逸 新民晚报社区版记者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 |真实,真切,真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