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从大学读书在辽宁大连起,恰恰辽宁的近邻吉林和黑龙江,我一直都没有去过。许多年来,朋友建议我,去哈尔滨最好冬天去,可以看冰灯,体味北国的冰雪世界。其实我的心里,前往哈尔滨的目的十分明确,我要去看哈尔滨的历史,看哈尔滨的人文。2016年中秋节,我飞到了哈尔滨,第一次亲近了这个洋味十足的“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
中学时我对哈尔滨的印象,在记录片《哈尔滨的夏天》中,郑绪岚演唱《太阳岛上》柔美的歌声里。大学时的哈尔滨印象,与王刚评书《夜幂下的哈尔滨》和校园里来自哈尔滨的女生有关。工作后的印象哈尔滨,与哈尔滨炼油厂和哈军工的业务相连,也与我喜欢的近现代历史和人文故事相连。《人间正道是沧桑》、《年轮》、萧红、邓洁民、胡荣华,,,这些作品和人物都吸引我品读哈尔滨。在地图的查阅中,我还熟悉了哈尔滨有四条以英雄命名的街路——兆麟街、靖宇街、尚志大街、一曼街,还有四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公园。这些默默无闻的街路、公园从被冠以英雄之名起,就承载着这座城市对抗联英雄的怀念。
飞机下午抵达哈尔滨机场,易到租车的网约师傅如约接上我向市区曼哈顿酒店驱发。没有想到,师傅对于哈尔滨倒是十分地熟悉,除了埋汰哈尔滨的堵车和交通,调侃本地居民收入低、房价却飙高的心理落差外,还是热情地介绍了哈尔滨的风情。告诉我第一次来哈尔滨,要喝格瓦斯和哈尔滨渒酒,啃面包,吃红肠,造锅包肉,整俄式大餐,听音乐会。一定要到圣索菲亚广场和中央大街去,那是哈尔滨的精华。而我预订的酒店恰恰与它们在咫尺之间。
老哈尔滨人都这么说,中东铁路的历史,就是哈尔滨市形成的历史。哈尔滨是一个与铁路渊源颇深的城市,这是一座火车“运”来的城市。按照一般规律,都是先有城市,后修铁路,而哈尔滨却恰巧相反。它是在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移民城市。哈尔滨籍作家阿成在《远东背影》中描述了早期的哈尔滨:没有铁路之前,清朝时的哈尔滨是几十个散落在松花江两岸的小村落,有的以打渔为生,有的狩猎过活。1805年,田保辉和田炳辉兄弟俩由吉林榆树的田家屯来到哈尔滨的香坊,一下开垦了300多垧荒地,盖了泥草房,开了酒厂,在这儿扎下根来。1890年之后,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家烧锅。阿成在书中做了大胆的推测:“假如当时没有外国列强的入侵,没有中东铁路的强行铺设,哈尔滨就不会是一座洋里洋气的城市,而极有可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城市。田家烧锅也许就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客观地讲,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的修建,铺陈着沙俄侵吞东北的野心,饱含了中华民族被殖民奴役的苦难。但铁路的伸延,也舶来了西方的文化理念,包括流行的建筑和音乐风格。铁路串起了分散的村落,拓展了哈尔滨的规模和视野,让城市在开埠之初就拥有了时尚的元素和现代的气息。加上五千年文明血脉的延续,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风格和韵味。我个人觉得,观赏哈尔滨的历史变迀比观赏冰灯更有意义。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是哈尔滨的城市象征,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目前是哈尔滨现存规模最大的教堂,最早为全木质构造,20世纪20年代重修墙体,全部加用清水红砖。今天的圣索菲亚教堂已经不具有教堂的功能,但它却保留了拜占庭建筑的美。每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一对对在广场和教堂门前拍摄婚纱照的新人,就是城市的风景线。我从曼哈顿酒店的高层电梯厅北面的窗口向下俯瞰,教堂建筑物的平面是一个东西向分布的拉丁十字,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形体错落有致,砖砌绚丽多彩。教堂广场常年有白鸽环绕,与教堂红色墙面、墨绿色洋葱圆顶映衬,显得庄严而浪漫。资料讲,20世纪前后,为了方便大批俄国侨民进行日常宗教活动,哈尔滨曾兴建大量教堂,如圣尼古拉大教堂、圣母报喜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伊维尔斯卡娅教堂、圣母安息教堂等,各种风格的教堂曾经达到70多座,使得哈尔滨享有“教堂之城”的别名。文革时期,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圣母领抱大教堂,圣伊维尔卡雅教堂等几座最大或最美的教堂被毁掉,圣索菲亚教堂有幸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构成了哈尔滨今天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成为了这座充满欧陆风情的城市广为人知的标签。
从圣索菲亚广场向西步行,穿过巨大的秋林商场区就能到达号称“东北一街"的中央大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约1公里半,这是哈尔滨市亮丽的风景区。最奇特的是中央大街上铺的石头,长方形条形石以纵向冲上铺满。步行街的夜晚流光溢彩,游人如织。风格各异的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中央商城等休闲区,组成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新风景。
漫步中央大街,实际是行走在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这里集中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风格的建筑作品。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0余栋,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在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辉煌一方面成为了哈尔滨的历史财富,一方面使我们无法忘怀和挥去那辉煌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资料载,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从关内及邻省征集的中国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1900年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最初的“中国大街”破烂不堪,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晴天的时候尘土飞扬,到了雨天又泥泞难行。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俄国的后方基地。大量物资的涌入,给哈尔滨带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也带动了中国大街建筑规模的扩大和发展。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并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一块一块,精精巧巧,密密实实,光光亮亮。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中国大街可谓金子铺成的路。方石使得中国大街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松浦洋行、协和银行、万国储蓄会、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在整个远东地区颇有名气。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绝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1925年,中国大街改称为“中央大街”。如今,中央大街这条百年老街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大街两旁很多的老建筑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风貌,在繁华的都市中默默地保存着这座城市过往的历史。
漫步在中央大街,看到许多的游客手拿一根马迭尔冰棍,吸引我陪着家人走进了马迭尔宾馆,奢华地消费了一顿俄式午餐。由此也记住了宾馆的许多绎事。1901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夫·卡斯普来到了哈尔滨,他从修理钟表的小店起步到经营银器和珠宝。他预见哈尔滨将会迅速发达为国际化的城市,因此筹投重金,在1906年建成了远东最豪华的马迭尔宾馆,成为哈尔滨第一家涉外旅馆。宾馆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显现出亲切宜人的魅力,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这座新艺术风格的欧式三层楼房,早期是东北地区上层人士社交的场所,也是名流政要驻留哈尔滨的首选下榻地,宋庆龄、顾维钧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新中国成立前夕,马迭尔作为东北地区最高档的宾馆,成为中国共产党召集各界名流共商国是的地点,马迭尔迎来了郭沫若、李济深、徐悲鸿、斯诺、沈钧儒、梅兰芳、刘白羽、茅盾、丁玲等风云人物。马迭尔是俄文音译,意为摩登的、时髦的名词。那天我喝着俄罗斯红汤和罐焖牛肉,想象着当年的派场,由衷感叹犹太人的商业精明。
走上松花江防洪纪念塔旁的堤岸林荫大道,美丽的松花江一览无余,秀美壮观。这里的夜晚,一定是恋爱的天堂。即使在白天,也是散步、垂钓,吹江风、观日出、赏日落的好地方。许多票贩在人潮中穿梭,热情招呼着来往的游客买票,坐船到江对岸的太阳岛游玩。这里的船渡大多都开放承包给民营了,这种连拉带忽悠的热情,都源于效益而来的动力。如果不坐船,从江南天鹅城堡坐松花江索道缆车,也可以轻松到达太阳岛,空中俯瞰松花江和哈尔滨的感觉肯定又是一番情调。
买了往返套票,坐船来到了太阳岛上,到处都是萌萌的小熊指路,缆车和游船下来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风情小镇。进门的门票有意思,是护照样式的,像是出国一样。整个小镇由若干座纯朴、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的别墅、民宅构成,是上世纪的风格。她们掩映在花卉、绿树丛中,错落有至,独特风貌。每一座房屋里都有不同主题的展览或文物。哈尔滨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我在这里很高兴地看到了较为完整的文字介绍。太阳岛已经开发成了很大的生态湿地公园,摇身成为了哈尔滨旅游资源中的王牌。当地的朋友曾告诉我,《太阳岛上》的歌声风摩全国的那个时候,这个岛还很破落,唱着歌来游太阳岛的外地朋友往往兴奋而来,失望而返。十几年的光阴过去旧貌换新颜,大阳岛的开发与这首歌有关系。一首歌促进了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和步伐,艺术的影响力真的不可低估。
岁月箭行,历史抖落满面风沙。今天的哈尔滨,地铁一号线已经运行,其它线还在开建。高速公路、高铁,空中航线纵横五洲四海,立体的交通时代早已实现。曾经的铁路记忆,留在哈尔滨的城市档案里。但是,游走在哈尔滨,感受这座城市的风情、浪漫和摩登的同时,我忘不了,铁路拉来了这座城市,哈尔滨因铁路而改变了它的气质。
2017.1.1记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