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本该灿烂过一生/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某一天,毛不易的歌突然闯入我的耳膜,感觉整个人都好像被雷击了,怎么每一句说的都是自己?
年少时,一直都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聪明的那个人,怎么可能会去做那些繁琐的事情呢?周边人都是庸庸碌碌,唯有自己卓然于众人。直到有一天从理想的空中楼阁摔下来时,才发现要达到身边俗人的高度,居然很吃力。
苏东坡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杜甫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不是也是这种感觉呢?
是不是喜欢提往事的人是一种特定年龄的标志,是不是一开口就话当年的人真的已垂垂老矣?怎么可能呢?因为我依然爱逛街,依然爱新鲜事物,怎么可能与“老”沾边。“老”应该是指那些思想上暮气沉沉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有的人可能二十岁就已经老了,而有的人八十岁依然年轻。
爱追忆往事,只能说明爱总结,活得越来越通透了而已。当然请不要笑我自恋。
不过到现在这个年龄,最怕的是突然发现,以前颇为自得的东西,到现在却发现全是错误,于是胸口隐隐作痛,却又无可奈何。
读书时,为了做一名好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诸如金庸的武侠、琼瑶的爱情、三毛的雨季,仿佛一接触这些东西马上便会便成《百年孤独》中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泡泡。
当我成年后,再去看金庸、三毛,才发现我错过了多么美好的洒脱任性与新奇懵懂。没有武侠与爱情的学生或许只能算一个假学生。究竟是谁说武侠、爱情不好的呢?或许并没有人这样说,只是我的主观臆测罢了。
其实所有的道理在我年轻时就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了,可我就是不懂,等到懂得时已白头。
“ 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初中课本上彭端淑的《为学》,背得滚瓜烂熟,这几句话已渗入血液,所以每每遇到难题时,总是会想到一个字,“做!”但是我记住了结论却忽略了故事。那个穷和尚持一钵便去了南海,一年后而返,而富和尚却还在去南海的幻想之中。毕业后囊中干瘪,一直梦想着去远方,可一直没有去远方。我是个穷和尚,却忘了那个穷和尚给我的启示,始终在悬想与不甘中让日子一天天一年年轻悄悄地溜走。
出门要趁早,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曾经有师长把许多道理都摆在你面前,可你却昂首不理。幸好有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然如何走以后的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