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做产品、做管理都是一样,思考,行动,得到反馈,再思考,行动...直至完成。”
01
—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
就是很多人做事犹豫不决、缺少行动力,会以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来做借口。
比如,我天生比较胆小,就是不喜欢去冒险或者尝试新东西;
又比如,你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经常无法专注地完成任务。
再比如,他性格懒散又马虎,做事总是会拖延很久。
确实,胆小、情绪不稳定、懒散... 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行动力,
但如果把行动力不足,都一股脑地归结成性格原因,那么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改变,或者很难改变。
我倒觉得,很多时候做事犹豫不决、行动力不足,其实跟性格没有多大关系。
阻止自己行动的,只有自己模糊的大脑!
对所要做的事情只知道个大概,不清楚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做,
甚至都搞不清楚做事的目的与意义。
那么,大脑就会一直处于“混沌”状态,正是这种模糊和未知,让自己持续产生了焦虑和恐惧,从而大大增加了行动的阻力。
02
—
针对以上的现象,我的解法是:
学会思考,练习思考,通过思考来消除大脑中的“混沌”,让脑袋中的概念和事物清晰具体,这才是提升行动力的关键。
比如,我头脑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我一定要改掉我做事拖延的毛病!”
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连你都会觉得太“模糊”:为什么会拖延? 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怎么改?有什么策略?如何跨出第一步...
其实我都没仔细思考过!
所以,我治疗拖延症的“行动”就是:继续拖延...
但我现在学会了用“结构化思维”来进行时间管理:根据目标,定义边界,找出哪些什么事根本不必做,只让重要的事情出现在待办清单上,避免同时做很多事情...
这些,都让我的大脑中有了明确的指令。慢慢地,我发现我正在克服自己的拖延症,行动力也在逐渐增强。
03
—
当然,有人也会提出疑问:按你这么说,是不是一切要考虑得很清楚、想得很完美才能放手去做。
我的回答是:有了初步的构思与逻辑,就可以开始行动,通过行动去获取初步的反馈,然后再来逐步消除“模糊”。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完成的作品。做事情也是这样,想得完美没用,需要思考结合行动来一起完成。
而且,有了持续的正反馈,才能支撑我们继续有足够的动力往下走。
比如,当我意识到写作能锻炼思考能力,输出能倒逼输入的时候,我就开始进行日更,并且我会让自己写的东西尽可能地链接到更多的读者。
而且,总会有一些读者给我反馈,给我点赞,甚至打赏,这些都是让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就在这不断地写的过程中,我对写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创作者的思维方式,需要我具备看待事物的独特视角,也需要我有更丰富、更细腻的审美感,更需要我从事物的底层原理去思考问题!
04
—
最后,总结一下:
做事要先在头脑中构思,即脑力上的第一次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创造。
一开始阻止自己行动的,只有自己“模糊”的大脑!
但也千万不要认为,只有等一切都思考清楚了,才要开始行动。
做事情、做产品、做管理都是一样,思考,行动,得到反馈,再思考,行动...直至完成。
思考能带来清晰,行动能带来反馈,他们就是我们做事的“任督二脉”,也是一对永远螺旋上升的灵魂伴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