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7年,武汉市民佘洪燕被误认为“涉毒人员”,其个人身份信息也一直在全国涉毒人员信息库里。这本是派出所的工作纰漏,市民却要为之“买单”,面临着出行、住宿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此期间,佘洪燕曾多次要求公安部门予以澄清和更正,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11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工作纰漏”历经了七年之久仍旧困扰市民,足以窥见其背后的“懒政病”。所谓懒政,即是“为官不为”,主要表现为工作状态散漫、办事效率低下、互相推诿不担责。“被吸毒”事件一开始便是“懒政病”作祟,相关工作人员疏于核对涉毒人员身份,导致错误发生。错误酿成后,“承诺删除”“正在处理”又成了某些工作人员的“缓兵之计”,这种看似积极作为的口头承诺实质上还是懒政、怠政的应付之词,经历了“证明之累”的市民始终没能得到澄清。
于某些工作人员而言,少干一事并不会酿成大祸,但对于百姓而言,小小的怠慢即可成为重大困扰。久而久之,公众预期得不到满足,百姓心存怨气,折损的是整个公务机关的公信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要防治“被吸毒”现象还是要从公务人员入手,要根治公务人员的“懒政病”也必须依靠“心药”。
第一剂药应为“责任心”。其实之所以出现七年之久的工作失误,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因为这些公务人员的群众观念淡薄,缺乏工作细致。另一方面,在问责制度之下,一些公务人员为了不“出事”,用“不碰矛盾、不接挑战”作为保住饭碗的准则。而“涉毒人员”相关的问题更是责任重大,“证明依赖症”与消极回应就成了最佳对策。无论是何种原因,这都是责任心缺失的表现,更违背了公务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要根治“懒政病”,必须要求公务人员从思想上树立责任心,加强使命感,以勤政为目标,用优质高效的业绩取信于民。
第二剂药应为“积极心”。如今,佛系青年众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成了逃避工作的托辞。然而,“安于现状”看似容易,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百姓对于公务人员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无功即是过,现状即是落后。根治“懒政病”要调动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嘉奖勤政者,淘汰懒怠者。
第三剂药应为“敬畏心”。面对工作,一些公务人员虽无贪腐之心,但也缺乏敬畏之心。然而,“懒政”从某种层度而言亦是腐败的一种,在其位而无为亦是对人民不忠诚。根治“懒政病”应如同治理贪腐,拉设高压线,从严监督。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公务人员是否称职,百姓是最佳评判者。完善投诉机制,加强治懒工作力度,将公务人员置于监督之中,才能使其树立对工作的敬畏之心。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惰怠慢之风是工作大忌,是折损公务机关形象的蛀虫。全民根治“懒政病”任重道远,必须从心入手,用三剂猛药,让公务人员从思想上、行动上意识到懒政沉疴,让“闲官”少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