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在小学的时候,阅读的所有文章都说父母为了孩子无私奉献,即使打骂也是爱的一种方式。
直到成年后才明白,父母的付出从来都是带着期待的,他们费尽心思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从上学到恋爱到婚姻到工作,他们的“爱”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私的爱怎么会让人感觉压抑?很多父母不过把孩子当成附属品,去圆满自己的人生缺憾。他们从未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把自认为对的观念灌输给孩子,一句“听话”对孩子提了多少要求,还大言不惭地说“为你好”。
父母当真为孩子好,就别做孩子的天花板,而是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去成长,孩子摔倒了、受挫了,始终留一个安全可靠的港湾就好。
二、在学校里不要谈恋爱。
花季雨季的年华里,有多少孩子背着父母在学校里偷偷谈恋爱。
有多少人在该谈恋爱的年纪没有学习去爱,后来直接步入婚姻发现根本不懂如何爱一个人。
有的人踏上社会有了优秀的伴侣依然会怀念学校里那段青涩的恋爱,可以自由选择。一份纯真的爱,嬉笑怒骂;一段懵懂的青春,去而不返。
父母总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谈恋爱会耽误学习。
爱用的得当,可以促人奋进。若孩子成绩真是下降了,肯定不是谈恋爱上出了问题,而是父母的教导有问题。
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差生谈恋爱,通常父母会告诉优等生“别和×××在一起,会影响你的学习”。父母的反对要么让这段感情成了遗憾,要么优等生的成绩真就下降了。倒不如换种方式“既然和×××在一起,你帮着辅导下功课”。这样一来,两个人都能一起努力进步。
即使分手,也是一种成长。有多少人是经历了一场恋爱之后,突然长大的。
三、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白头到老,永结同心。
即使一辈子一场婚姻,在这场长期关系里也会有离婚的念头。
要不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多少人愿意选择一夫一妻制?有多少人愿意走进一段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婚姻关系?有多少人会走出这段将就又痛苦的婚姻围城?
白头到老有可能,两口子凑合着过日子,表面和睦,私下冷战,一辈子过得荒唐又遗憾。永结同心可能不大,日子过不下去了,变心出轨的不再少数。
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非结局。爱情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理想。爱情没有基本法,世间也不存在必然能推演出幸福的婚姻公式。
四、与人为善,于己为善;与人有路,于己有退。
以心换心,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千万别信!
成年人的世界,游戏规则很简单:人活着都不易,无私是少数人,自私是多数人。
能成为舞台主角的始终都是强者;指望别人同情弱者,简直天真。
看看身边那些太好说话的,都过得不怎么样,要么被人利用善良,要么被人当软柿子捏。谁让你不懂拒绝,谁让你不知反抗,不欺负你欺负谁呀!怨气怒气都往你身上撒;这事那事都由你来做……
然而,没人重视你的存在,没人在意你的付出,甚至会变本加厉地剥削你。你尝尽吃力不讨好的滋味,换来的不过一句“活该”!
常有人说,要懂得换位思考,可是倘若连自己的感受都无法顾及,又如何能很好地共情别人?一味地忍让、付出,别人只会觉得理所应当,更加得寸进尺,日积月累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反正再差再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倒不如活得洒脱些。你待我几分,我还你几分。即使作天作地,自己舒服就好。
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要吃了足够的苦,就能成为上等人。
唏嘘,一个出生,就能让很多人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贫富的差距,对于很多生活在底层的人来说,即使再努力个两代三代都未必能超越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
穷人和富人,在思想上就有很大的差距。穷人想着如何能买到更便宜的生活用品,而富人却想怎么赚更多的钱然后雇人为自己做事。
穷人愿意吃生活的苦,而富人更愿意吃奋斗的苦。同样是吃苦,但能成为人上人的显而易见。
并非想将人分三六九等,但人与人之间确实有差距,甚至在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你的相貌、你的家境、你的思想、你的魄力、你的才能……
就像很多人喜欢命理预测,越是富贵的人越相信,风水八字,求卦测字。命中注定,的确让你不得不信。
吃苦,只能对个人而言。把历经的磨难,作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悟出真理,超越自我,也不愧自己吃过的苦,也算是人上人了吧。
在我们小的时候,所有的安全感都来自父母,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信任父母。等到我们逐渐长大,开始意识到父母不全是对的,或者说想自己亲自去体验父母曾经所说,这就是人格和三观在自我完善的过程。
借用《长大》中的一句台词:青春是用来犯错的,而成熟是用来改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