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又可以谈到另外一个观点:教师有必要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教得那么精深、那么精确吗?有必要考查得那么精准吗?
其实,你所做的工作,无非是加深一些儿童的感知而已。这样的感知,其实是很难形成他的记忆和逻辑的,甚至很难形成他的判断力。
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
学习形式最重要的意义(教学设计方面),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形成兴趣的最重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知识,而是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形成他们独特的感知系统和感知习惯,对之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儿童这一阶段的发展来说,通过他的动手操作,他的身体实践,和同学间的讨论、争论等,形成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解力。
更重要的是,要拓展儿童的活动视野,要让他参与到更多的活动过程中去,要让他有更丰富的体验,要让他像个儿童一样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去探究、去争论、去表达、去质疑,等等。
这样的训练,对儿童形成习惯、形成学习的热情以及形成学习的兴趣,是大有帮助的。
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确实是越来越精细化了,小学课堂的研究,也越来越严格了。
所谓的严格,就是对教师学科教学精细化的理解力,对课堂表现的技巧,对教师课堂舞台表现能力,要求会越来越严苛。
同时,又因为有教研机构的存在,使得听课、公开的教学研讨、并对教学状况进行具体深入的评价,变成教师非常重要的提高专业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带来更普遍的教学表演化现象,教学为所谓的教研服务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实际上,它还导致了另一个结果,这样的公开教学会与日常教学严重脱节。回到日常教学后,大量教师又完全处于一种“不会教”的状态。
但在小学阶段,“不会教”其实也是很难检测出来的,因为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不高,对大部分孩子来说,他自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解读能力,具备被强化训练的、形成条件反射的解答能力。
所以,我一直认为,好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家长和老师引导激发出来的。在他教育启蒙阶段,家长带领培养好习惯,给了学生前期的积累;学校的老师再修正行为习惯的养成,以自身的行为引导示范学习的要求,然后就是反复的强化训练了。
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儿童,对户外活动、身体的活动、身体的竞争,包括对未知事物和大自然的好奇心,都遭受到非常严重的磨损。
对学生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对迟钝、饥渴的心灵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强刺激,也是一个程序化的互动方式。
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无助于孩子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
小学教育,要让儿童跟土地、跟自然、跟生活广泛接触,要尊重孩子身体的感受,发展他们身体的能力,这才是触摸到教育本质的教育形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