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年级暑假,老师布置作业,要背整本的《三字经》。
一放假我们就共同做计划,每天背几行才能按时背完,女儿一直坚持的不错。每天背诵新的任务之前,我们会复习前面已经背过的内容。当然,整个过程会时不时地有一些小插曲:因为不理解背不过时的小脾气,因为快速记住时的小确幸,还有背诵过程中出现的小笑话。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一则笑话:
《三字经》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段历史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讲了好几遍,但女儿还是基本上靠死记硬背艰难地背过了。
第二天,当我们再次复习时,背完“始春秋,终战国”,女儿使劲眨巴着那双不大的眼睛,抓耳挠腮,还是想不出来。一旁的我只有想办法去提示她。我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晃晃五个手指头,女儿轻开其口,吐出一个字——“五”。我点点头,用自己的食指指了指老公,想提示女儿说“爸(霸)”,谁知女儿看了看,仿佛明白了似的说“指”,又睁大眼睛准备看我提示下一个字。我无奈地想用第三个字提示女儿第二个是错的,蜷缩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女儿接着说出了第三个让我哭笑不得的字——棒。呵呵,“五霸强”直接变成了“五指棒”……同车的家人都笑了。当我们复习完正确的语句后,女儿自己也笑得前仰后合。
这件事成为了我和女儿之间经常谈起的一个小开心果。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不能说女儿的理解是错误的,从她的角度来看,我就是在指她的爸爸,我也经常竖起大拇指夸奖她很棒。只能说我站在自己的角度,试图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她,而我所谓的好心引导她是不能理解的。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只,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我跳过女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引导必然接知失败。我需要蹲下来,站在她的角度,用她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去和她交流,这才是没有障碍的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