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河师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清晨操场上那抹与微凉晨光同醒的身影。师大学子或随风奔跑、或大声诵读,将青春的朝气揉进风里,让“奋斗”二字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脚下踏实的步伐。原来在校园里,努力从来都不需要刻意号召!
白天上课期间,偶得空闲走出教室,阳光洒在肩头,校园里的草木、楼宇都浸着安静、舒适的暖意,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浑身轻松、内心愉悦。可最让我触动的,是夜幕降临前后的河师大。路灯拉长行人的影子,明朗路灯下,一把把简易的折叠座椅自发地整齐摆放,间隔1到2米,这是备研学子们随身携带的休息工具。他们围坐于花坛四周,背诵、读书、研讨、交流,声音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笃定;图书馆内外更是灯火通明,走廊里、阅读室中座无虚席;就连校园建设银行的角落,都有学生捧着书本大声背诵。那朗朗书声穿透晨雾、夜色,时常给予我前行的力量,仿佛周遭所有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只剩知识在他们耳畔悄然生长。
这次校长培训为期四个半月,相较于师大学子数年的校园时光或许短暂,却是所有教师、校长培训中时长最长的,更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纯粹的“重返校园”的机会。当初主动申请、成功获批时的初心清晰如昨——只为沉下心来读书、学习与交流。这份机会的背后,还有家里老公与婆婆的鼎力支持,是他们主动分担,承担起照顾孩子、辅导学业的重任,才让我能毫无牵挂地奔赴这场学习之约。对于将近五十岁的我而言,这样的机会实属珍贵。培训班里,不乏因任务所迫而来的学员,也有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年轻老师,因再次踏入课堂而稍显倦怠。但我始终默默提醒自己:莫管他人脚步,守好自己的方向。
然而回望在河师大的半个月,在被身边无数努力瞬间包裹的同时,静心反思,仍有诸多不足:其一,专著阅读流于粗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其二,思考缺乏深度,往往局限于教授提出的五个核心问题,带着应对“双随机”检查的功利性倾向,未能跳出框架进行自主延伸;其三,记录不够及时,两位专家的讲座后,因被繁琐小事牵绊,未能第一时间整理感悟,导致当时迸发的灵感与思考转瞬即逝;其四,每日日志未能坚持落实,断断续续的记录,让这段时光的成长轨迹显得不够完整。
十一国庆之后,剩余的培训时光更应倍加珍惜。我暗自下定决心,要以“倒计时”的心态对待每一日,认真完成日志记录,逐字逐句研读专著,摆脱功利化的学习思维,及时捕捉每一次讲座、每一场交流中的思想火花。唯有如此,才能不辜负家人的支持,不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更不辜负自己前来时的初心!
让这段河师大的时光,成为自己人生中一段无憾的成长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