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今天在新教材培训讲座中遇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当前大量的信息可以从网上获得,那么记忆事实还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好熟悉唉。
就像现在初中九年级政治、历史开卷考试后,一部分学生的认知。
“都开卷考试了,还要我背背背干什么?纯属浪费时间。”
这样想有什么问题呢?
在考场一道题的答案还没从书中找到,考试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或者胡乱拼凑满满一张试卷,大多数都是答非所问。凡是这样做的学生,被老师视为作死的节奏,在考场上那就是敢死队,还是专门送人头的那一拨。
你能很方便的拿到信息,但是并不意味着你能很容易的得到智慧。
网络上的知识经验是别人的知识经验,因此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有去记忆事实的必要。
01 识记为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问题其实牵涉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关系。
数据:没有情境、没有意义的符号。如1,可以是1个苹果、1把尺子。
信息:带情境的数据。如1个苹果,人们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知识:把某个领域信息之间形成了关联,根据已有经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课本上列出的都是一些已有的知识经验。
智慧:以上三个都是面向过去的,已有的。只有智慧是面向未来的,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新的关联,能对知识进行整合,深度理解,生发出创新。

明白了吧,开卷考试,老师绝不会出一些简单需要死记硬背填空的内容。必然考的是你的解决问题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是在自己头脑中已经具备知识之间构建出来新的关联,换句话说考查的是你的智慧。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量,进入脑海的信息已形成一定的链路,既能够快速提取,又能够让进入的新知识快速和已有知识之间产生新的链接,打破僵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02 识识助你构建自己的数据库
生活中总有一些达人,有着海量知识存储,讲话时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听者如沐春风,赞叹不已。
比如我们单位的老板,周一例会学习时讲两个小时那是毫无压力,时不时的背诵大段的古文、名言、轶事。我们惊叹于他的记忆力,他却说读的多了,见的多了,自然就记的多了。
比如说同事红在做读书分享时,语言优美,条理清晰,举例得当,联系生活,有一股子鲜活的味道。听过的都说是一种享受,而这是因为她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发挥经验,登台登的多,一切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03 识记是写作的基石
在简书参加日更挑战,每日都在想写哪个话题?怎么才能写得透?用什么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也想和别的简友的文章一样,有深度有厚度,有哲理有典故,奈何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
少年时的我也不太喜欢背诵,除了书本规定的篇目。那些课外看到的书中佳句,从未想过欣赏之余把它们背诵下来。如果能够时光倒流,我一定要好好恶补一番,不必受现在记忆模糊之处都需要上网核实查证之苦。
还记得2017年第二届诗词大会上,那个令人惊艳的小女孩武亦珠,喜爱读诗词和穿汉服。在飞花令环节,她微笑着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一刻,她与我想象中古代才女的形象完美重合。
她可是有着超过2000首的诗词储备量。因对古诗词的喜爱去识记,让她完美诠释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义。她高中毕业学校汇演时写的歌《红墙外》;代表清华大学大一新生写的《我的军训初体验》 ,即深入人心又灵动俏皮,真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管是在线装书充斥的以前,还是在网络资源丰富的现在。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永远是一个基石,即便是灵感也不会凭空而来。
识记永远是必要的。更别说它还可以锻炼大脑,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助我们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起来,背起来,相信久而久之写作也会越来越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