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房子,是八十年代的集资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房子布局不合理,几乎没什么装修可言。但有两个地方,阳台和楼上的小花园,于我而言,是其他什么房子也比不上的。
夏天到了,空气中混淆着炎热的闷气和诱人的花香。阳台不过一米来宽,放一把藤椅,一张小凳,也就没什么可以走动的余地了。阳台上的花,大多比我的年纪大。山茶开的热烈,金钱草的藤蔓早已木质化,把昙花的叶子扎起来,可还是抵不住它向四下散开,偶尔有小鸟衔来野籽,花盆边野花烂漫。夏天有多少个傍晚就是这样度过的,外婆坐在藤椅上,轻摇蒲扇,带起一阵缓风。我什么也不做,就坐在小凳上,享受着舒缓的风。天边的云霞,不知怎么,好像总是绯红的,光线不太明朗,我看不清花草的颜色,但剪影衬着红霞,是我不能忘的。
外婆的房子在最顶层,按以前的规矩,楼上的公用楼层也属于顶层用户 。楼上的房子,功能分成了三块,居住、书房、观赏。楼上住起来并不是太舒服,夏天闷热蚊虫多,冬天潮湿泛着寒意。但偶尔在楼上小住一下,颇有趣味,特别是夏夜。小园的道路呈“工”字型,中间是浅浅的池塘。池子的中央种了两株睡莲,大概是鱼儿常常啄食睡莲的根的缘故,睡莲好久没开过了,只是几片叶子在水上浮着。池子里藏了好多鱼,大的小的都有,它们白天都躲在角落,只有喂食的时候,悄悄的藏在门边,装作四下无人的样子,才有机会看到。而夜晚就不一样啦,许是温度降低了,鱼儿入夜便活跃了起来。躺在床上,便可听到咚咚的声响,那是它们在水中跳跃发出的声音。此时,若那手电向那池子一照,在光束形成的通路下,就可看到鱼儿一串串的逃窜着。
池子里的水并没有特别的打理过,全凭着天气。下雨时将池子原有的水溢出,就算是一次换水,所以这水并不算干净,总是绿幽幽的样子。小孩子从不怕脏的,泥地也好,沙子也罢,只要是可以玩的,什么都是玩遍了的。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就放学了。这时太阳依旧是明晃晃的,但阳光不再毒辣,那盈盈的绿水就像是有什么魔力一般吸引着我。穿着凉鞋,直接踩到池子,冰凉凉的水从各个方向挤压着脚板,好不舒服。有时突发奇想,想要模仿古人的风雅,便会从书柜里,翻出一本泛黄的书,大约是《世说新语》,坐在小池边,用腿搅和着水,装模做样的翻几页书。一个字儿也没读进去,玩水的趣味倒是完完全全体会到了。
晚饭后,外婆总是会上楼,围着工字型的小路,绕来绕去,嘴里念念有词。仔细听,便知道是“南无阿弥陀佛”之类的。外婆信佛,常常上庙祈福,我也常跟着去。一来一回,我也渐渐了解了一些佛寺的规矩,但对于信佛这件事是怎么也不能理解的,还总是试图用科学和外婆辩驳,把外婆气得直叹气。
小时候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外婆家度过,在我印象中,外婆家总是在夏天,总是朴素干净。阳台花香袭人,小园生机灵动。我坐在小凳上,享受着舒缓的风,望着天边的红霞,一切都静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