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日本人岸见一郎和谷史健合著的,关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思想,以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写出。
阿德勒与苏格拉底一样,都喜欢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启发人们,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以对话体的形式出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参与到思考中来,从别人那得到答案只是对症下药,自己找答案,才是治病根的方法。
阿德勒是奥地利籍的精神科医师,他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人,并且二者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人物,因二者主张不同而决裂。
弗洛伊德派的心理学认为凡事都有原因,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决定的,是决定论。这种决定论告诉我们,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都由过去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样的心理学我不知道除了告诉我们现在的我们不可改变,让我们深深陷入绝望、止步不前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就是李笑来曾说过的被困在永恒的过去了吧。
阿德勒认为,过去会给我们带来影响,但是绝没有到决定现在的我们的地步,现在的我们更多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我们的行动都有我们的目的,不管我们是否有意识到。所以,阿德勒主张的是目的论。我们会为了在家里边获得父母的重视并且逃避接受现实世界中平庸且不被重视的自己而躲在房里不出门,甚至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的身体会配合着产生负面情绪,其实产生的这种负面情绪这是在说服别人也是为说服自己,这种负面情绪只是手段,而非原因。
甚至愤怒这种看似无法控制的情绪,都是有目的而为之的,也只是一种手段。我们愤怒往往是为了震慑某人,让某人屈服,为什么说愤怒只是一种手段呢,因为使对方屈服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只不过其他的方式可能会更费时费力,比如和对方说理,而愤怒是一种更加快捷粗暴的方式。愤怒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否定人感情的存在,只是说我们并不是受感情驱使的,而是受目的驱动的。
有人认为我们的性格和秉性就好似是人生的根基,是无法改变的,一旦发生改变就意味着根基的倾斜。这其实就是对性格这个概念没有理解清楚,性格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更确切的讲是我们的生活状态,是我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感受的概念集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我们态度的改变并不会危及我们自己,并不会让我们消失,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觉得他人好优秀,自己要是像他那样优秀一定就会幸福。但实际上,我们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人,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无法幸福了。实际上是这样吗?我们羡慕他人,希望成为他人来获得幸福,其实就说明了我们现实的不幸,而我们现实的不幸源于我们不爱自己,全盘否定自己。想想啊,这样子怎么可能会幸福。幸福之基源于我们自身呀。那为什么我们会讨厌自己?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应该还有个目的才对,对的,实际上,背后的目的可能会让人很难接受,因为它是这样的: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关系中受伤。很奇怪是吧,难道自己讨厌自己了,就能避免被人讨厌了吗?其实不是能避免被人讨厌,而是自恰自己的不受欢迎。
没看完,暂时先分享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