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愤恨的到来,你就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这其实是件好事。人类史尊重并渴求真相的。如果无法赶走错觉,就看不到真相,那我们就像是被禁锢的囚徒,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亲密关系能够驱散我们对爱的错觉。这个过程的开始,是在我们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似乎错了的时候。或许,我们身旁的这个人并不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一开始我们会觉得选错了伴侣而再度开始寻觅。但是,只要有期望,就有失望。最后,就连无药可救的浪漫主义者,也会明白我们快乐的源泉并不在别人身上。幻灭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能从“向外寻求快乐”的错误思想中跳脱出来。
然而,幻灭的过程可能需时甚久,就像从一砖一瓦开始拆除一座宏伟建筑一样。在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伴侣的改造计划又全部不起作用的时候幻灭就到来了。这时我们会做出一些“偏差行为”。
“是恶魔逼我这么做的!”——佚名
珍•尼尔森博士在她的书《正面教育》中说,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不过时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前两种行为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两大需求,而后两种则是孩子在觉得需求永远不会被满足时,被深刻的沮丧、痛苦驱使而做出的毁灭性行为(通常是自毁)。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比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受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时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那我们可以刷带你小伎俩来诱使他们这样做。如果前两项行为不奏效,你至少还可以用报复的手段来扳回一城。如果这样仍然不行的话,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干脆放弃,把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里。你可能仍会不满,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如果你从偏差行为的角度来观察一对企图控制对方的夫妻,你就会发现罗伊•哈柏说的一点也没错:“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但只要我们仍被错觉所迷惑,我们就会用大人的逻辑和理论来为我们的行为自圆其说——当然是在我们有勇气去检视自身行为的前提下!为了吸引伴侣的注意,我们会继续这样的偏差行为。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会感受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毕竟,如果对方每天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 行为——权力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