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故事外的故事:
贵州省有一个轰动全国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感动全国的人物,他就是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老当家、中华大地上的最美奋斗者——黄大发(1935—)。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长达36年,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100万斤。
2018年,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被选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中共中央授予其“七一勋章”。
小说讲的故事,就是以这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为基础,以文学的笔法融入更丰富的情节和人物细节,重新构建而成。小说塑造了一个信念执着、勇于牺牲,事不成功誓不休的草根英雄形象。与群众战天斗地,让村子获得重生的故事,刻画了黄振华这位草根英雄,歌颂他和他所代表的劳动群体,敢于战天斗地、终于改天换地的伟大精神。
小说:石脉
一、干涸的碗底与沉默的山脊
草王坝的清晨,空气沉重得能拧出黄尘。
黄振华蹲在门槛上,捧着那只豁了口的粗陶碗,碗底沉淀着昨夜那场吝啬雨水带来的最后一点浑浊。
他仰头,喉结艰难地滚动,将那口带着浓重泥腥和苦涩的泥汤咽下。舌根蔓延开的,是这片土地千年干渴的味道。
碗底那层薄薄的泥沙,清晰得刺眼。这情景,祖祖辈辈的草王坝人早受够了。
他抬眼,目光越过低矮破败的茅草屋顶,穿过薄薄的晨雾,投向远方那连绵的、沉默的山峦——草王山。
这座折磨了草王坝人几千年的山,像一头蛰伏的青灰色的巨兽,横卧草王坝背后。草王坝的丰沛水源,被它死死地锁在山的那边。
焦渴灼烧着喉咙,更灼烧着他的心。突然,一个念头,如同地底闷雷,在他胸膛里轰然炸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滚烫:劈开它!把水引过来!
他猛地站起身,脚步沉甸甸地走向村口那棵虬枝盘结的老槐树。
树下,早已聚集了影影绰绰的人影。男人们沉默地抽着旱烟,女人们抱着瘦弱的孩子,老人们佝偻着背。没有喧哗,只有一种近乎窒息的寂静。但他们的眼睛,一双双被风沙和饥饿熬得浑浊的眼睛,此刻却像无数支渴望点燃的火把,无声地聚焦在黄振华身上。
他心中那条模糊却必须踏上的荆棘之路,此刻,已经无比地清晰。
“乡亲们!”黄振华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巨石投入死水,在寂静的山谷里撞出沉闷的回响,激起四壁的嗡鸣。
“草王坝的命,不能总攥在老天爷手里!我黄振华,今天就把这条命押上,赌一条水路出来!”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如同淬火的刀芒,缓缓掠过每一张被岁月和绝望刻蚀得沟壑纵横的脸。
“可这天大的事,单靠我一人一条命,扛不动!得靠草王坝的每一双手,每一滴汗,每一颗心!是跟着我黄振华去阎王殿前闯一闯,凿开那吃人的山脊,还是继续在这旱魃地里等死?大家伙儿……给个话!”
死寂。连风都仿佛凝固了。
“跟支书走!”人群里,一个粗嘎的声音率先吼了出来,是铁匠张大山,他的独生子去年夏天就是渴死在背水的路上。
“算我一个!没水也是死,不如拼个痛快!”年轻的石匠李二柱挥舞着拳头,眼珠子通红。
“拼了!拼了!”参差不齐却异常坚定的吼声如同闷雷,瞬间在老槐树下炸开,汇成一股决绝的意志洪流。
老辈人浑浊的眼里,干涸了太久的泪泉,此刻竟涌起一丝微光。
王老汉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层层包裹的油纸包,里面是几张磨得发毛的粮票和几枚零散的硬币,郑重地放在黄振华脚边的青石板上。
另一个枯瘦如柴的赵老汉,哆嗦着解下腰间那根磨得油光水亮、视若珍宝的铜头旱烟杆,递过去:“支书,拿去,换钢钎!换炸药!我这把老骨头,也就这点念想了……”
黄振华粗糙得像树皮的手,拂过那些带着体温、浸透着汗水和最后希望的心爱的物件,喉咙像被一团滚烫的棉花死死堵住。
他深吸一口气,弯腰,拾起地上那根早已磨得油亮、浸透无数汗水和尘土气息的粗麻绳——这是丈量悬崖、规划水渠的唯一工具。他将麻绳紧紧系在腰间,恨不得把它勒进皮肉里,像是要系住整个草王坝沉甸甸的命运。
他不再言语,转身,率先迈开步子,朝着那堵隔绝了水源与生机的绝壁走去。
他身后,草王坝的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半大的孩子,默默地跟上,沉默的队伍如同一根坚韧不屈的藤蔓,开始向着那座冰冷的、沉默的巨兽艰难地攀援。
山风呜咽着刮过崖壁,卷起细碎的石屑,第一次,风中裹挟的不再仅是绝望的尘土,还有汗水与石粉混合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