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段鉴宝栏目的翡翠故事。
这是一位美女带上鉴宝台的一对翡翠碗,
是她的曾祖父留下来的传家宝,
当初花了20块大洋典当来的。
看到如今翡翠行业的火热,
就来请专家看看,
值不值当初的二十大洋。
专家抬起来一看便两眼放光,
直言这对翡翠碗非常好,
在近十年的艺术拍卖品上没有出现过。
是个十分罕见的东西。
这对翡翠碗,属于老坑冰种翡翠,
而且绿得惊人,用手电一照,
十分通透,犹如玻璃一般。
两只翡翠碗,碗体较大,
做工精美,手摸起棱线分明,
这无疑是清初的做工。
专家保守估价是三百万到四百万,
是个非常好的宝贝。
当然,对于这对翡翠碗,
除了自身独一无二的翡翠特性外,
还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翡翠加工工艺并不发达,
翡翠碗的加工成品率仅为百分之二十。
而且要达到翡翠碗薄如蝉翼的效果,
必须使用玉雕中最难掌握的薄胎玉雕手法。
所以这样的翡翠碗十分罕见,
而薄胎玉雕手法等工艺,
也将成为翡翠史上永远的绝唱。
那么什么是薄胎雕刻手法呢!
清朝乾隆皇帝是这样形容的,
“薄遏片刻铢,轻于举鸿毛,
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薄胎雕刻手法,也称水上漂,
它轻若鸿毛,薄如蝉翼,
坚比钢铁,亮似琉璃,
是翡翠雕刻行业中最高深的工艺手法。
对于薄胎器皿的雕刻,技术要求十分苛刻:
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 胎壁必须厚薄一致,不然色不均匀。
② 掏内膛时不能留死角,否则会影响美观。
③ 器皿外部的刻花点缀要与器具的轻盈特色相符,达到和谐一致。
只有当成品各部位厚薄一致时,
才能整体色泽一致,均匀透亮。
所以,厚薄均匀也是评价薄胎工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薄胎雕刻手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玉雕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工艺手法。









网友评论